一、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30年,是学校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30年。30年来,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主导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师生员工文明素养和校园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凝聚和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文明创建打造品牌。30年来,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打造出了高校文明建设新品牌。学校于2002年和2005年连续两次被授予江苏省高校系统唯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2003-2004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2003-2004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文明学校”称号。2003年、2005年,连续两次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4个部门联合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连续多次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等荣誉称号。
(二)德育教育成效显著。30年来,学校积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广泛普及、大力实践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得到普遍认同,形成了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职工的师德修养和师表意识明显增强,“三育人”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涌现出了国家级教学名
(三)文化建设提升实力。30年来,学校主动适应新形势,自觉担当起培育和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经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和积淀,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具有南农特色的大学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奋斗目标。积极规划、编制《南京农业大学大学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学校积极开展师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健康活泼、文明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形成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四)和谐校园稳步构建。30年来,民主法制建设与校园安全工作不断加强,校党委始终把维护政治稳定、确保安全、创造良好校园治安环境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创造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强化了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认真贯彻和完善,师生员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积极开展校园安全教育活动,营造“管理有序、防控有力、环境整洁、校风良好”的安全文明校院和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1997年以来,学校连年被南京市评为“南京市绿化先进单位”。2002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安全文明学校,2003、2004学校连续被江苏省公安厅评为直管单位保卫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
(五)辐射社会贡献巨大。30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功能,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作贡献。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转化科技成果,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作贡献。学校在棉花和水稻等新品种、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生物农药等新产品转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超过300亿元。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参与部省各类富民工程,坚持长期开展“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先后深入江苏、安徽、四川等地60多个县(市),行程几十万公里。2003年,学校又与连云港市联合实施“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积极探索科教兴农新模式。积极整合学科资源,成立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院,为三农献计献策,发挥思想库的作用。学校连续两次荣获“全国文化科教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称号。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方面、三大教育、四个结合来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即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工作,牢牢抓住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不断加强师生员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教学科研结合起来、同学校的建设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一)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学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多途径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30年来,学校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为主,组织好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多途径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
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增强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校院中心组利用大量时间集中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共订购《周恩来》、《邓小平》等理论学习音像资料600余套;《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参考》、《理论热点面对面》、《十七大文件汇编》等政治读本31070册;自编《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45期,印数达57800余册。各级党组织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及时传达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师生员工中采取日常自学和每周集中学习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和完善教职工的政治学习制度,提高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内涵。学校通过学习树立典型、建章立制等途径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内涵。
充分发挥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的强大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组织师生员工观看《孔繁森》、《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等影片、召开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回信精神座谈会、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光辉的道德榜样。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为抓手,通过评选、表彰和宣传学习,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在全校形成了“重师德建设、学师德标兵”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每年以各种形式隆重纪念教师节、召开新教师座谈会、开展“爱校荣校、爱教荣教”征文比赛等形式,把加强师德建设与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继承和发扬师德传统,进一步营造了向先进模范学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潜心治学、淡泊名利,争做师德建设表率的浓厚氛围。
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与人文内涵。30年来,学校始终把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学校教学、科研全过程,不断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人文内涵。学校在保持人文素质教育扎实推进的基础上,着力建设“科学为壤、人文浇灌”特色校园文化,积极促进两者的融合,形成以“一个主题、两条主线、三个渠道”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一个主题即育人为本;两条主线即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三个渠道即拓宽第一课堂范围,夯实第二课堂地位,加强第三课堂作用。在此体系下,学校广泛开展“人文讲座”、“科学与人文交融讲座”等,搭建文化科技大舞台,狠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融合,相辅相生,极大地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与文化内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2004年,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落成,为我校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广大师生人文素质提供搭建了新的平台。
(二)围绕中心,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围绕学校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入手,着力营造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的良好校园氛围,为学校建设发展事业服务。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常抓常新。从1982年学校开展 “学雷锋、树新风”和“五讲四美”活动开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如“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让“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纪律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在师生员工心里根深蒂固,校园环境面貌和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为之一新。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学校制订了《教师为人师表公约》、《工人文明礼貌公约》、《文明家属楼公约》、《文明宿舍公约》,各学院各单位纷纷组织“文明言行从我做起”、“每日奉献10分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师生员工在点滴中感受着文明。1994年,《南京农业大学创建文明单位规划》出台,标志着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迈出新步伐,“构建和谐校园,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则使整个校园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大提升师生员工的奉献、参与精神,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推动现代校园文明向前迈进。
学校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另一重要的抓手是学校“五个一工程”评选表彰活动,自2000年开始,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此奖为常设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评选和表彰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一部社会效益显著的好书籍、一篇理论探索研究的好文章、一件文学艺术创作的好作品、一场深受师生欢迎的好报告、一项精神文明创建的好活动,分设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著作奖、论文奖、文艺奖、报告奖、活动奖五个项目。“五个一工程”评选表彰活动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出良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在亲身参与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广大师生员工感受着自己身边的精神文明,并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紧扣主题开展对内、对外宣传。30年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原则,为学校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通过校报、广播、校园网、横幅、橱窗等,广泛宣传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让全校师生员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精神文化成果。校报从1983年4月复刊至今,已出版710余期,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等奖励188篇次;南农大新闻网自开通以来累计发布新闻 15000条,制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专题网页30余个。通过报纸、电视等校外媒体全方位报道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辉煌成就,以及学校在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创新举措和重大成果,全面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近五年,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江苏卫视、《新华日报》等媒体对我校报道达2456次。实践证明,加强对内对外宣传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让广大师生员工及时共享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校园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30年来,学校始终将凝练办学精神、传承大学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办学时期赋予其不同的时代内涵,南农精神在一大批优秀的南农人身上得到生动的体现。学校注重挖掘教职工、学生和校友中的优秀典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广大师生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学习他们。近年来,学校制定关键举措,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走访调研、开展理论研究等多种举措,研究制订《学校中长期大学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已进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的发展新阶段。
(三)以人为本,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0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各类育人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切实抓好理论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特别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相继制定下发多个与中央文件配套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件,提出了切合学校实际的意见和政策措施,先后形成和实施了“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开展了报告讲座、专题讨论、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和观看音像片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活动,仅2007年度就组织教育教学活动260余场次,受教育学生达49000余人次。为了规范教育教学内容,学校统一订购学习资料,统一组织学生观看音像资料,2000年以来,统一组织本科生学习观看《时事》DVD85次,发放《大学生时事报告》48期,计10万余册,自编《改革·发展·稳定》一书作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材。
深入开展育人实践活动。学校始终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九十年代,学校有计划地实施了“四大工程”,进入21世纪,学校实施 “提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增强社会竞争力)育人计划),全面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学校广泛开展全校性大型育人实践活动。从1989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全校优秀传统革命歌曲百人大合唱比赛,到1995年组织的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以及本世纪以来组织的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报告会、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座谈会、十七大精神报告会、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等100多次集中的大型活动,强化了面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团委、学工处等群团部门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营造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广大学生在学校各种育人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以及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而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决心,为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
创新载体,拓宽文明建设渠道。30年来,学校创新载体,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渠道。本世纪以来,学校将青年志愿者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创新载体加强建设,已经组织累计超过1万人次的南农大青年志愿者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服务领域涉及公益事业、校园服务、社区共建、扶贫支教、助残活动、大型城市活动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期间,我校组织了200多名青年志愿者服务十运会,由于表现突出,学校被授予“十运会志愿服务工作贡献奖”。青年志愿者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风尚,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大力开展校内外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为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革故鼎新,加强制度建设
30年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注重规范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特别是近年来,遵照教育部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配套文件或实施办法,如《南京农业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十五”规划》、《南京农业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南京农业大学对外宣传报道奖励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南京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南京农业大学“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对校园网有害信息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讲坛等活动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制订出台,为学校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和规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
(五)研用相长,加强理论研讨创新
30年来,学校结合实际,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始终将理论研究作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法宝。学校1985年6月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大力开展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2000年以来,对大量课题进行立项资助研究,产出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成果获得表彰,《西方社会思潮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及分析》等3篇论文获2003-2007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报告类)一、二、三等奖;《学路——塞满成长行囊的六十个故事》获著作类优秀成果三等奖。同时,学校每年积极参加上级组织开展的精神文明理论研讨交流活动,以此为契机,推进了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水平和层次,提高了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
三、改革开放30年来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启示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才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展是学校在新形势下的第一要务。只有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渗透到人才培养和学校改革发展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和师生日常工作生活中,精神文明建设才有生命力。只有坚持围绕中心,强化服务意识,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来凝聚力量。只有坚持以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精神文化需求为最终目的,以广泛吸引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基本途径,取得广大师生员工的拥护、赞成,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美誉度,让广大师生员工共享发展成果,切实体会到发展带来的好处,切实增强师生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学校的精神文明氛围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风采。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发扬“求真务实、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只有坚持实践活动的创新,才能在深入挖掘特色优势的同时,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只有坚持方式方法的创新,才能扬弃我们熟知的、顺手的、传统的一些方法,积极寻找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切入点,更好地调动师生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才能使精神建设始终符合形势的新需要,始终符合广大师生员工的新期待,以旺盛的生机与活力阔步向前。
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开展学校工作新局面,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宣传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服从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新高潮的重大使命。只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