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到2008,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三十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令世界瞩目: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根本的扭转,而今的我们正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而奋斗;三十年来,人们的精神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国人民以博大的胸怀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让世界充分了解了中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三十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三十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三十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惠及更多处境不利地区群的三十年。以下结合本人的体会谈谈教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发生的变化。
教育大众化。1978年,官方统计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4%,而农村及偏远地区实际上还要低得多。印象中,1985年我就读小学一年级时,做小学教师的父亲总是带着我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适龄儿童读书,当年适龄儿童入学情况可见一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立法至今已16年,今天重回家乡,再也不见适龄不读书的儿童。30年前,我们国家大学的毛入学率只有1%左右,大学教育被认为是精英教育。三天高考,将大部分寒窗十几载的学生拒于大学教育的门外。我1996年高考时就读的班级,据说还获得全地区入学率前几名,但是全班总人数为79人而考中的也不过寥寥16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至2008年秋季入学,中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3%,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成果更多的惠及到适龄青年。
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得到加强。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教育,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如何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中来,我们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摸索。我读高中时,所面对的基本是纯粹的“应试”教育,高中三年进行封闭式管理,每天面对的是题山题海,美术、体育以及一些娱乐性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设过。我想,不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创造性,不愿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在是迫于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被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所累。最近人民网对素质教育展开了一场全民大讨论,肯定的否定的观点种种不一,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教育工作者、社会各方面都在关注素质教育,都在为彻底落实素质教育进行不懈的努力。今天,看到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美术、音乐、体育各方面特长的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进步。
教育资源的分配日趋合理。教育资源的分配实际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三十年前,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小学中学重新开课,大学重新招生。全国的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校舍陈旧,“土凳土桌土黑板”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校舍不能挡风遮雨的现象屡见不鲜,师资力量更是薄弱。我所就读的初中地处偏远地区,三年内竟然换了将近10位英语老师,每位老师对单词的发音各不相同。记得当年曾对英文介词“in”的读法迷茫过好长时间,后来不得不带着疑问升入了高中。对于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录取分数线的差异,据有关资料显示,对同一年的全国统一高考不同省市的录取分数线进行横向比较,分数线竟然会相差一百分以上;在同一所高校,不同地区学生的高考分数线相差也可达到一二百分;第二,录取率的差异,仅以2002年为例,全国高考的平均录取率为52%,但在上海、北京等地均已超过70%,而在一些省份只有30%左右;第三,高校分布不均衡,据统计,2001年,北京共有普通高校60所、辽宁64所、江苏67所、上海46所、山东56所、广东61所,而西部的广西只有30所、贵州25所、云南25所、甘肃18所、西藏3所、青海7所、宁夏7所、新疆20所。这种不均衡的布局导致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第四,教育经费投向的差异,在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对于北京、天津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远远超出中西部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且二者之间经费投入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三十年后的今天,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教室、教师大都“正规军”化: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教育投资的力度逐年加大,每年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地方在高考时鼓励大学生报考师范专业自愿服务家乡等等相关措施也相继出台,我们看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正在下大力气解决该问题。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要彻底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比如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城市中片区内差别、各高校差别,还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将最终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并彻底解决中小学生的负担,真正将我们的大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产学研结合越来越密切。三十年前的高校,产学研结合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三十年后的今天,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如今我们的高等学校或主动走向企业、走向田间地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与企业、社会联合针对问题科技攻关,或自主创办企业直接创收,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国际化的道路。
学生接受教育的观念有了很大改观。从恢复高考直到1999年,由于高等教育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校门,即被认为捧住了“铁饭碗”,因此“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现象在很多高校一定程度的存在。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的招生规模持续飞跃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难度,因此大部分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更加严格地自我要求,从德智体各方面强化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诚然,高校扩招也有一定弊端,诸如硬件设施跟不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矛盾等等。网络上就此问题也进行了相当热烈的讨论,认为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者共有之,但扩招使得学生更加勤奋更加珍惜时间却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三十,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也随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变化无疑是有利的。而这样有利的变化必然会促使我们的教育日趋公平,必然会促使我们的国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促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的三十年;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著提高的三十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三十年;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惠及更多处境不利地区群的三十年。以下结合本人的体会谈谈教育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发生的变化。
教育大众化。1978年,官方统计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4%,而农村及偏远地区实际上还要低得多。印象中,1985年我就读小学一年级时,做小学教师的父亲总是带着我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适龄儿童读书,当年适龄儿童入学情况可见一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立法至今已16年,今天重回家乡,再也不见适龄不读书的儿童。30年前,我们国家大学的毛入学率只有1%左右,大学教育被认为是精英教育。三天高考,将大部分寒窗十几载的学生拒于大学教育的门外。我1996年高考时就读的班级,据说还获得全地区入学率前几名,但是全班总人数为79人而考中的也不过寥寥16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至2008年秋季入学,中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已达23%,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成果更多的惠及到适龄青年。
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得到加强。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教育,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如何使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中来,我们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摸索。我读高中时,所面对的基本是纯粹的“应试”教育,高中三年进行封闭式管理,每天面对的是题山题海,美术、体育以及一些娱乐性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设过。我想,不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创造性,不愿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在是迫于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被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所累。最近人民网对素质教育展开了一场全民大讨论,肯定的否定的观点种种不一,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教育工作者、社会各方面都在关注素质教育,都在为彻底落实素质教育进行不懈的努力。今天,看到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美术、音乐、体育各方面特长的教育,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进步。
教育资源的分配日趋合理。教育资源的分配实际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三十年前,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小学中学重新开课,大学重新招生。全国的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校舍陈旧,“土凳土桌土黑板”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校舍不能挡风遮雨的现象屡见不鲜,师资力量更是薄弱。我所就读的初中地处偏远地区,三年内竟然换了将近10位英语老师,每位老师对单词的发音各不相同。记得当年曾对英文介词“in”的读法迷茫过好长时间,后来不得不带着疑问升入了高中。对于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录取分数线的差异,据有关资料显示,对同一年的全国统一高考不同省市的录取分数线进行横向比较,分数线竟然会相差一百分以上;在同一所高校,不同地区学生的高考分数线相差也可达到一二百分;第二,录取率的差异,仅以2002年为例,全国高考的平均录取率为52%,但在上海、北京等地均已超过70%,而在一些省份只有30%左右;第三,高校分布不均衡,据统计,2001年,北京共有普通高校60所、辽宁64所、江苏67所、上海46所、山东56所、广东61所,而西部的广西只有30所、贵州25所、云南25所、甘肃18所、西藏3所、青海7所、宁夏7所、新疆20所。这种不均衡的布局导致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第四,教育经费投向的差异,在我国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对于北京、天津等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远远超出中西部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且二者之间经费投入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三十年后的今天,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教室、教师大都“正规军”化: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教育投资的力度逐年加大,每年都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地方在高考时鼓励大学生报考师范专业自愿服务家乡等等相关措施也相继出台,我们看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正在下大力气解决该问题。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要彻底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比如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城市中片区内差别、各高校差别,还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将最终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并彻底解决中小学生的负担,真正将我们的大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校产学研结合越来越密切。三十年前的高校,产学研结合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三十年后的今天,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如今我们的高等学校或主动走向企业、走向田间地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或与企业、社会联合针对问题科技攻关,或自主创办企业直接创收,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国际化的道路。
学生接受教育的观念有了很大改观。从恢复高考直到1999年,由于高等教育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学生一旦进入大学校门,即被认为捧住了“铁饭碗”,因此“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现象在很多高校一定程度的存在。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中国高校的招生规模持续飞跃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增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难度,因此大部分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更加严格地自我要求,从德智体各方面强化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诚然,高校扩招也有一定弊端,诸如硬件设施跟不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矛盾等等。网络上就此问题也进行了相当热烈的讨论,认为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者共有之,但扩招使得学生更加勤奋更加珍惜时间却是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三十,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也随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变化无疑是有利的。而这样有利的变化必然会促使我们的教育日趋公平,必然会促使我们的国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而促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