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春光暖人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会纠正了“文革”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南农的恢复即是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22日闭幕,1979年1月国务院决定并电告江苏省委恢复南京农学院,成为农业部领导下的全国重点院校。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和战略决策犹如春风、春光惠暖温暖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南农人的心坎,大家无比地欢欣鼓舞。在部、省领导支持下,是年七月即搬回南京卫岗原址复校,从此,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几经动迁而动荡不停的南农重获新生。
齐心协力搞恢复
南农搬回南京,当时校舍尚未完全恢复。为保证当年招生办学,不得不在主楼前的草坪上建起十余幢的简易棚(房)作为教室或实验室进行过渡;教职工暂居于学生宿舍(现在一舍),每户一间,小孩或老人两户合住一间,每户煤炉、炊具则置于大道,生活条件可谓艰苦。虽然则如此,大家毫无怨言,而是齐心协力为恢复而辛劳、进行二次创业。因为当时实验室遭受破坏后需待修缮,仪器设备因几经动迁遭受极大损毁,一切需重新起步,但在全校上下齐心努力下,教学与科研工作迅速得到了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富兴学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历来教育的优良传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基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政增强,保证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南农30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国家财政的支持,她的发展充分说明:在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指导下,国家才会富强;只有国家的富强,、财力的支持,才有南农的今天。
以就基础学科的建设而言,30年来可谓飞跃发展。复校时,数、理、化三个学科分散于几个楼内,仪器设备陈旧,教师仅30来人几人,而后,随着学校学科的发展和招生人数的递增,逐年增加新教师,迄今已达70人;86年新建化学楼之际实验室面积为1822m2的,2008年随着教四楼的翻建又扩增为2101m2;仪器设备总值从1979年的不足百万元,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几年来购置了众多高值仪器,迄今全院高值仪器总值达千万元,有力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需要。这样的发展无疑是在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国家财力的支持下进行的。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1996年基础课部调整后正式成立理学院,目前下设数学、物理和化学3个系,分别于2002年、2003年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化学两个专业的本科生,迄今全院有本科生462人;1985年仅有1个“农业生物物理学”硕士点,到1995年增设“农药学”硕士点,2002年增设了“应用化学”、“应用数学”和“生物物理学”3个硕士点,化学系2名教授参加了农药博士点,1位教授参加环境化学博士点,还有1位教授参加食品化学博士点,数学系1位教授参加生物信息学博士点。目前全院有硕士研究生96名。
在南农复校的校舍建设中,给使我印象最为深刻并得益的是:复校当初学校百废待建,而主持工作的刘程九副院长自考察浙江、华南、华中几个兄弟院校后,出于对新兴学科的重视,提出了新建同位素实验楼,规划报农业部获准后,他让我们提出设计要求、进行初步设计,这时我们才知道领导的决定。同位素实验楼于1988年建成,尔后又相继增添了诸多仪器设备,在2004年又迁进800m2的新楼,这使我们深受感动和鼓舞:领导是如此重视新型学科!同位素楼的建成为我校核农学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条件。
科学新风促科研
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会上遵循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正如媒体引用唐朝诗词“寒随一夜去,春遂五更来”,从此,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全国科学技术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校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原先相对较弱薄弱,但自2000年以来,随着仪器设备的增强和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不断得到强化。就理学院而言,近几年取得的成就令人嘱目,特别是近三年,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和获得的科研成果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国家级课题10项;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科技厅开放课题、上海市科技项目等省部级课题9项,南京市重点招标项目1项,校青年创新基金8项。有1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科技鉴定,申请国家专利10项,其中3项国家专利被授权,转让科研成果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收录三十多篇。
核农学科自学校同位素楼的建成及其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配备以来,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以核素示踪技术为手段,以农用化学品环境毒理研究为主题方向,复校以来,先后主持或承担部、省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余项,先后应用10余种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化合物(其中有杀虫剂、除草剂、化肥、氮肥增效剂、畜用抗生素和稀土元素等)进行诸多内容的试验研究。在完成各项研究的基础上,自1980年至2008年先后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多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为供试的农用化学品(如农药杀虫双、除草剂绿磺隆、稀土元素等)的生态环境安全性评价和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工作中结合研究过程建立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充实教材,先后主编《核技术农业应用实验指导》、参编《中国核农学》和《农学中的同位素示踪技术》,并作为农业院校教材,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在这30年来的科学研究历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深深体会到取得的成果是得益于同位素实验楼提供的硬件条件,更是得益于国家和省部的资助。以中国农科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和原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为首组织的全国核农科研协作,便使之有机会持续参加全国应用核技术农业应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多次荣获农业部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的同位素实验楼具有完善的设施和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我们各项内容的研究提供条件保障,否则是无法持续承接学校各学科如此众多科研课题的试验研究。研究的成果不仅为本人赢得了荣誉,也为学校增添了光彩。
值此复校、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南京农业大学日益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