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对中国有着重要意义的会议,因为此次会议不仅做出了许多重大决定,同时也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我是一个80后的孩子,出生在改革开放10周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中国已经进步了很多,所以我对改革开放**感受和认识肯定没有老一辈们深入、完整。我无法说出多么深沉或是感人的话语,亦无法发出多么能够引起共鸣的感慨,我将要写下的,仅仅是以我听、我见、我闻与我想所构筑的最简单、直接的一切,谨以它献给我热爱的家——南京,以及我尊敬的师——南京农业大学。
向上的地标:从金陵饭店到紫峰大厦
身为一个南京人,金陵饭店这个名字应该是不陌生的,套用一句广告语,“南京人都知道!”虽然随着我渐渐长大,金陵饭店也已渐渐隐于林立的高楼中,但文字真实地记载着它曾经的辉煌。
金陵饭店建于改革开放初期,称为中国当时的最高建筑,共有37层,高110.4米。不仅高度,金陵饭店还镀上了许多“第一”的荣光:层数第一,第一座带旋转餐厅的高楼,第一座可以在顶层停直升机的高楼……在当时的中国,这座37层的高楼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外纷纷将摄**与话筒对准中国南京,对准了这座让人热血沸腾的百米高楼,一篇篇报道如雪花般遍布四海八方,传扬着一个奇迹。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金陵饭店在众人灼灼的目光中与热切的渴盼中一层层攀起,开始了正式运行,有了收益,收获了如潮的好评,新加坡旅游业权威人士曾评价说:“这个省(江苏省)幸运的是有一家由中国人管理并达到了国际管理水平的国营饭店——金陵饭店。”英国《卫报》、日本《东京新闻》、香港《文汇报》也争先恐后地写下了对这座高楼的赞赏。
当时的人们兴奋无比,以能一睹金陵饭店为荣,进入其中更是大家的梦想,我的爸爸就常对我提起他第一次进入金陵饭店时的自豪与兴奋。爸爸告诉我,在那些年月里,能够进入金陵饭店是十分奢侈的享受,是大家渴望的目标,爷爷为了庆祝爸爸的第一份工作,在当时众人最向往的金陵饭店里请了他一顿饭。当爸爸坐在旋转餐厅里喝着咖啡,环视着南京城的时候,心中的激动简直无法言表,以至于到现在他仍然记忆犹新,念念不忘。我相信很多那个年代的人都有着这样的感受或是相似的经历。
当时的金陵饭店炙手可热,轰动了数年,成为了南京当之无愧的地标。据说在1983年国庆前夕,南京市政府准备拍摄一组反映城市建设成就的照片,金陵饭店成为首选,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政府还专门从空军部队借来飞机才拍到其全貌。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祖国各地都迅猛发展,南京的高楼大厦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升起,南京第一高楼的名号不断更新,金陵饭店这座昔日的地标也逐渐被四周鳞次栉比的高楼所淹没。要说最新的南京第一高楼,当属位于鼓楼的紫峰大厦无疑,它高450米,由381米高的主体结构和楼顶上69米的灯塔共同构成,建成后将成为江苏第一、世界第七高楼。地标之名因此也冠在了这座在建中的世界第七高楼身上,有人断言它将成为今后南京最标志性的建筑,并为南京吸引大量商机,造成相当于乃至更甚于当初金陵饭店的影响。
不论昔日的金陵饭店也好,今日的紫峰大厦也好,它们是南京不同时期的地标,更是南京在改革开放期间的变化见证。十运会的成功承办、秦淮河的有效治理、最高人居奖的光荣获得,世界城市论坛的顺利召开……南京在这三十年里所取得的成就数也数不清,道也道不尽,它们都镶嵌在那些不断攀升的高楼中,烙印在一座座不断更新的地标中,所有的一切都雕刻着、折射着祖国的发展、江苏的飞腾、南京的前进,如那傲然耸立的地标,不断向上,向上,再向上!
延续着辉煌:从南京农学院到南京农业大学
2008年,一个多么特殊的年份啊,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引发了太多的回忆。这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我们南京农业大学复校30周年,于是,历史的画卷慢慢展开,向年轻的我们回顾了那样一段岁月……
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应当追溯到1952年,那时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及浙江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合并,诞生了最初的南京农学院。两年后,南京农学院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57年,南京农学院迁至卫岗。1972年,因“十年动乱”,学校被撤销迁往扬州,与原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了江苏农学院。1979年1月2日,中央正式下文批准南京农学院复校,从扬州迁回南京卫岗。1984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
这样一段历史,于年轻的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当我在网上努力搜寻到这些历程的点点滴滴,将它们努力拼凑出历史的原貌的时候,心中一波一波地激荡着,一座饱经沧桑的学校,仍要坚持着屹立在原地,并不断继续着自己的辉煌,是多么的艰辛与不易,然而一代一代南农人,迎难而上,在这些艰辛与不易中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辉煌。
享有“东南三杰”美誉的邹秉文先生,小麦育种专家、被尊为“远东神农”的金善宝先生,以他们名字所命名的“邹秉文奖学金”、“金善宝奖学金”至今仍惠及南农莘莘学子;最早将当时贵比黄金的青霉素菌种带回我国的樊庆笙教授的石膏像现在正位于生科楼的大厅,激励着后代南农人;还有院士刘大钧、盖钧镒等等,他们都是南农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是南农人精神的凝聚、智慧的象征、才华的提炼。南京农业大学正因有了这样一代代杰出的人才,这样一代代坚持的奋斗,才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取得了今日不朽的成就,更将继续着这种绚烂。
结束语
有人说,在规划专家的眼中,高楼大厦是城市轮廓的主要元素,而在市民的眼中,高楼大厦不仅是一道城市风景,更是现代城市的标志,是新的地标。从某些程度上来看,城市“第一高楼”的变迁记,也是一座城市不断向上生长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南京以其地标的更替,展示了一种向上的力量。
而对于一座学校来说,不论校名如何更改,地址如何变迁,重要的是精神与内涵,重要的是坚持的理念,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南京农业大学以其持之以恒的努力,展示了一种持续的辉煌。
向上的地标,见证了一个城市的成长史;不变的理念与坚持,将一个学校成长史中的辉煌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