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三十年,文化的繁荣之路

2008-12-25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
    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

    这是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于30年前所作的一首《向晚》。1978年,旅居海外多年的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那是温哥华一个暮春的黄昏,叶嘉莹怀着激动的心情,到巷口投出了这封承载着她对祖国一片深情的信。转眼30年过去,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84岁高龄的叶先生不禁感慨:改革开放圆我回国讲学梦。

    30载风雨际会,改革开放已到而立之年。1978年叶嘉莹曾感动于国人在动荡的年代后仍然爱好古典诗词古典文化,这成为她回国讲学的动力之一,而到今天,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已经成为整个时代的强音。

    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思维在内,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在任何社会变革和风云变化中,实际上首先启动和变革的都是“文化”,“文革十年”是从文化入手的,是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单一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让社会文化萎缩,也压抑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粉碎“四人帮”后,文化领域包括思维、意识、精神在内的变革已经在酝酿、萌芽并开始复苏,文化的春天即将到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思维、新观念、新追求的崭新时代。“解放思想,转变意识”可以看作是文化革新的宣言,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具有精神文化思维的哲理性和时代性。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一场完全不受任何既定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的束缚的文化观念行为大变革开始了。

    这种变革的力量是巨大的也是空前的,或许带着另一个向度的偏差,但是在一个复苏的时代,这样的变革振奋人心。1978年,《文汇报》刊登复旦大学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引起社会强烈共鸣,报纸破天荒加印150万份仍然脱销,接下来,话剧《于无声处》、电影《天云山传奇》、小说《人到中年》《芙蓉镇》《乔厂长上任记》、油画《父亲》等一大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品涌现,文艺家的创造活力再度激发。而文化的力量从来不局限于文化本身,随着文艺界的欣欣向荣,社会也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迁,农村责任制的实行,农民自主权的扩大,经济特区的出现,沿海城市的开放……这一切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也在汹涌的历史潮水中成为文化革新的组成部分,加速着整个时代的进程。

    三十年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中国。文艺更加繁荣、开放、多元,中国文化在交流中走向世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年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喜结硕果。奥运会开幕式向全世界传扬了中国文化的悠久与博大,细腻与美妙,同时国际顶尖的艺术团体也频频来到中国,为中国人送来一场场文化的盛宴。通过产业化运作,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新兴文化也逐步走出夹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

    “回顾30年来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创新是其最鲜明的特征。”文化部部长的概括可谓精到。改革开放的实践成为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源泉,为我国文化事业迎来一个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春天;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现实需要和可能;经济体制改革为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促进了文化艺术生产力的解放。这一切,有力推动着新时期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强健着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人们对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为社会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文化精神的和谐统一执掌着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文化发展又推动了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成为改革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在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一些尴尬和迷茫。力量空前的改革往往伴随着某种偏差,矫枉过正难以避免。30年中,国人狂热的政治思维由理性的经济思维所取代,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商业文化的泛滥也同样具有某种非理性的内在结构,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误读,文化繁荣背后的泥沙俱下,虚拟时空对现实世界的侵入,道德底线的艰难固守……其实往往是繁荣的时代最需要冷静的思考。好在中国人从来不缺少反躬自省的胆识和智慧,我们可以创造也可以发展,从不坐以待毙。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激烈的争辩和反诘,我们还需要更多。改革之路走过三十年,在文化上从解放到反思再到新一轮的解放,这中间的曲折和迂回不需赘言,这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晶,也是下一代人责任的起点。文化死则国亡,发展中的文化又难免暗流涌动。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中找到方向,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出发认准自己人生的坐标,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在一个自由多元繁荣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但三十年只是这条文化发展创新之路的一个开端,这条路还很漫长。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我们回顾往昔放眼未来,有理由自信地向前迈进。看三十年后我们再次回首,是否能够无愧于一代人的责任。

审核:

校对:

编辑:董志昕

阅读次数:14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