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潘根兴教授出席联合国第60届公共信息和非政府组织全会“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我们大家”会议

2007-09-24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联合国第60届公共信息与非政府组织(DPI/NGO)大会于2007年9月3日到7日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举行,本次大会是联合国成立以来首次关于全球气候变化事务的大会,我国若干重要的民间团体和非政府学术组织参与此次大会,我校潘根兴教授参加了中国科协组织的代表团出席了此会。国际社会对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生存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关注,这也是本年度的国际事务热点。本次会议就在为适应这一影响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推动全球行动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宗旨主要是讨论可行的全球应对策略与探索全球参与的解决方案,帮助全球社会和公众采取可实施或者可参与的措施。公共信息与非政府部门的活动的主要途径是将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与行动建立在为着一个更好的地球和更好的人类未来的朴实的习惯和生活中。代表了80多个联合国会员国的2000个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社会团体参加了此次盛会。

    本次会议是最后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厦举行的DPI/NGO事务大会。开幕式于9月5日在联合国大会场(General Assembly)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 K Akasaka致欢迎词。61届联大主席H R Al-Khalifa女士代表联大致词祝贺开幕并表达了联合国对会议的期望。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协商会议主席R Bloem,联合国公共信息和非政府组织执委会主席J Kirby女士,本届DPI/NGO大会主席R Jordan先生分别作了欢迎词。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席A Steiner博士详细作了议题报告。开幕式在隆重而活跃的气氛中进行。
大会于2007年9月7日下午5时闭幕。现任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主席R K Pachauri博士对大会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并通过了非政府组织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后宣言。会议的达成的共识是:作为地球(村)的公民,也为了我们的后代考虑,我们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探索减缓气候变化的解决办法,有义务去采取有效的,日常的(生产和工作)和有意义的行动。 现在我们行动起来去影响当前,计划一个更安全和可持续的未来犹为未晚。可以预计,本次会议将对促进气候变化的全球意识、有效的全球参与机制的形成以及未来气候变化的民间和公众活动的深入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次大会的主要活动是9月3日至5日的圆桌会议和午间研讨会。圆桌会议共7个,主题和发言者是大会确定的,而午间研讨会共33个,是参会的非政府组织注册申办的开放式研讨会,主题和发言者是主办方安排的,是围绕全球气候变化的某一问题而设的研讨会,时间为1.5小时。圆桌会议的报告者是联合国有关部门、有关国家政府和非政府代表以及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和科学界。而午间研讨会则是参会非政府组织邀请的活动家、科学专家和媒体认识。7个圆桌会议主要围绕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问题展开,即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原住民-文化和传统、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安全、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能源-经济与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与机制建设、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宗旨等。中国国家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振林博士、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小林女士分别在气候变化的科学证据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圆桌会议上报告。

    午间研讨会是一种灵活的会议形式,是非政府组织为表达各自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与观点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社会努力方向与可能的解决途径和方案的建议的场合, 33个午间研讨会题目众多、涉及民族问题、文化问题、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儿童与贫困人口问题、区域发展问题以及人类健康、全球化和教育、科研与全民参与等广泛的议题,反映了非政府组织的广泛视角和对全球社会公平竞争、文化与传统的保持以及人类长远发展的担忧与关注,更多地代表了民间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国际社会和会员国政府采取全球一致行动的呼声。中国科协申请举办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与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能力”的午间研讨会,这是亚洲国家唯一的一个午间研讨会,报告人包括中国国家气象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振林博士、国家气候研究中心任国玉研究员、中国气象研究员叶谦教授和我本人。研讨会由原WHO中国大使李世俦研究员主持。4位专家分别就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于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与能力的差别,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环境、水资源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采取的积极行动,以及农业发展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等进行了生动和翔实的介绍,认为经济发展阶段较低的社会和国家遭受的气候变化危害远比发达国家严重、加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而技术转移和国际合作对于这种能力建设必不可少。而有近80名中外代表参加,讨论活跃,反响强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作为4个报告之一,我校潘根兴教授在中国科协组织的午间研讨会作了“中国农业土壤的碳汇及其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的报告,他首先分析了京都议定书3.4款约定的节能减排与增汇减排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两种不同的途径,考虑到贡献全球变化的主要温室气体是CO2, 因而碳汇的增加与促进可以起到增汇减排的有效作用。提出了土壤增汇是发展中国家当前较为可行的减排选择,以中国为例,土壤有机碳水平较低提供了较大的增汇减排空间,而依靠技术进步和最佳管理促进增汇不但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提高,而且在政策层面和经济层面较易实施,即土壤增汇实践上较易实施、经济上较为有效,农业生产上又可持续。用翔实的观测资料阐明了在气候政策和非气候政策激励下中国农田土壤的增汇效应,分析了这种效应对CO2减排的显著贡献。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加强有机质投入的技术转移、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将有力地推动农田增汇。潘根兴教授的报告提出了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应该重视农田土壤的碳汇变化及其对减排的贡献,需要进一步在体制、政策和经济层面鼓励农民更多地投入到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的减排实践上,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实现土壤的增汇潜力,需要进一步研究增汇的机理和高效的技术途径。这还需要国家进一步重视。这也构成了其代表的南京农大研究团队提出的农业(农田土壤)增汇减排的科技支撑计划的基础。联合国DPI/NGO事务部当选主席J Huffines先生、现任主席J Kirby女士,美国、墨西哥非政府代表分别就有机农业与增汇健牌、土壤固碳的长远效益、农民与农场经营于减排、CO2增汇与减排的其它根本途径等问题与潘根兴教授进行了热烈而建设性的讨论,美国和加拿大有关媒体还专门采访了潘根兴教授。

    在全球气候变化事务上,中国作为最大和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同时,中国也越来越积极和灵活地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努力。此次会议上,由中联部牵头,组织了近10个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近30名代表出席。中国科协近年来在组织中国科学家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咨商事务上越来越活跃。继去年参加UNFCCC第12届缔约国大会并成功举办边会后,今年又在联合国DPI/NGO大会成功申请和举办一个午间研讨会。 新华社联合国分社高度评价了我国非政府组织和科学家出席这次大会并取得的成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和中国正在从各种可能的途径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其产生的潜在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