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1日下午14:00,第三届全国畜牧学科高峰论坛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隆重开幕。参加此次学术论坛的有全国各地区的畜牧界学者和专家。论坛主要就“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展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此次论坛由东北农业大学动科院院长单安山教授主持,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胡自治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院杨公社教授、甘肃农业大学动科院李发弟教授等五所农林高校的教授专家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中,教授们犀利地指出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的设置规范性、科学性不强。
目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使课程能够体现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性,体现学历层次之间的差异,并根据本学科研究特色与优势,开设特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建设一批核心课程。但由于学科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学科定位不稳,畜牧类学科虽属于大学科,但尚未能跻身强势学科。而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往往缺乏比较研究,学科内涵、外延都存在缺陷,学科行业色彩显得过于浓重(仅仅为或者说主要为一个产业部门服务)。此外还存在着各学科的关系尚未理顺,学科边界不清晰的问题。就一级学科而言,其整体性差,缺乏共同理论基础和内部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一个制约学术发展的因素。
学科方向凝练不够,同样是研究生学科设置中存在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个别学科研究方向划分过细,设置比较随意,与课题名称混淆,而其他一些学科研究方向划分过粗。
现今理想的研究方向既要适应科学发展需要,也要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以保持学科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
2. 两类研究生培养比例失调。
由于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获得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职称、工资、晋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就认为读不读都一样,报考专业学位的积极性不高,全日制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比例失调,直接影响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
专家们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对策:国家应从政策上落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任务与地位,鼓励和促进其发展;着重宣传和落实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政策,逐渐使两者的培养比例达到1︰1;切实执行两类研究生的学位证在学历、晋升职称和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同等价值,鼓励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和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借鉴成功培养经验,规范质量要求,落实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改进培养方法。这样,通过优化一系列的培养条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论文的选题和答辩。
专家们在提及研究生论文时首先强调了创新性。纵观近年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多数是遗传标记和单个基因的功能及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可是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方法筛选鉴定基因,分析基因功能及其网络结构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而在论文实施环节,专家们强调研究生必须提交详细的论文实施方案,若中途需要调整,则必须提交调整方案,经导师同意后实施。论文的试验数据要求表格化、规范化,研究生和导师双方签字。论文工作量必须提交详细的定期报告、中期检查,其中包括研究进展 、结果结论、存在问题、后期研究。
专家们还就目前畜牧界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每年举办若干畜牧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畜牧领域专家讨论,共同推动学科建设。同时,主张积极争取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分立为中国畜牧学会、中国兽医学会两个国家一级学会,提升畜牧学科在学术界、科技界的影响力。大家相信通过畜牧界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畜牧学科一定会取得长远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