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6 08:29:45)
□金陵晚报记者 柏琳
【金陵晚报报道】 5年前,何娟的父亲因为一场大病失去了工作,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断了。这让高考考了603分的何娟无奈之下在高考第一志愿里选择了“农”字打头的学校,可就算学费再低,这也得支付一年2500元的学费啊。为了帮这个清贫的家庭渡过难关,本报刊登了何娟的故事,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何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专业学习。
到了大四,何娟决定继续学习,并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土壤学专业研究生。这个专业在全国只招收40人,与普通高校的研究生专业不同的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公费的。昨天中午,记者联系到了何娟,并和她约在新街口见面。
考研是一场“赌博”
在熙熙攘攘的商场门口,记者一眼就找到了人群中的何娟。她穿着朴素的白衬衫和牛仔裤,和5年前照片上的模样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在一块安静的地方,何娟向记者讲述了她这5年来的经历。而这之中,令她最难忘的就是考研。
因为放不下自己喜爱的专业,大四那年,在就业与考研之间,何娟选择了后者。但是如果选择考本校研究生的话,不一定能争取到所占比例极小的公费名额。这就意味着又要向这个原本清贫的家庭索要一年5000元的学费,何娟实在不忍心。而此时,她得到了中科院土壤研究所招收研究生的消息,这个研究所里的研究生都是公费的,可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考研的难度会大一些。最终,何娟决定赌一场。
“如果我考上了本校的自费研究生,父母亲就算是砸锅卖铁也会让我去上学的。我的父母学历都不高,父亲甚至只上完了小学,可他们都希望我能继续学习。”
最后,何娟在这一场“豪赌”之中胜利了!“我初试成绩刚刚过分数线,所**为没有希望了。当时我正好在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实习,就经常跑去问问。那一天,那个老师看到我又去问,都不耐烦了,递了封信给我。我一看,乐坏了,是通知我去复试的。”何娟像一只快乐的小燕子一样,在校园里奔跑着,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每一个关心她的人。
因为专业成绩一直不错,何娟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目前,每个月的补助足够生活开销。何娟已经不需要向家里要一分钱了。
乐观的心态面对贫穷
提起5年前的那一道“坎”,何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真的很感激《金陵晚报》,感谢那些资助我的好心人。如果不是他们,我的父母还不知道要愁成什么样子。”进入大学之后,何娟从来不把家庭的贫穷当作自己的包袱,而是积极乐观地去学习和生活。
在大学4年中,何娟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200元。对于这个有些“尴尬”的数字,从何娟的口中却说得那样的轻松。“200元足够我用啦!真的,你不相信啊?我算给你听。”
于是,何娟开心地算起了当年的“旧账”。每顿吃3毛钱米饭,半份小荤1元钱,每天吃饭最多花5元钱,剩下的钱还可以购置一些生活用品。“我们学校食堂不错,很多菜还可以打半份呢。这样本来3元一份的大荤,1.5元就可以尝到了。而且我周末还会经常回家蹭饭,吃妈妈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再加上平时做家教挣的钱,这些钱真的足够了。”
“人家说女孩子需要穿衣打扮,我觉得只要够用就好了。洗面奶就买学校附近小店里打折的,最便宜的时候10元钱一瓶,我能用半年呢。”
在穿衣方面,何娟也有一套“理论”。她一般很少买衣服,买的时候也只选两种颜色,夏天买白色,冬天买黑色,款式也挑最简单的,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多穿几年。
学习效率最重要
在4年的本科课程学习中,何娟始终是班级前3名,经常拿奖学金,还曾获得过国家奖学金。而在同学眼中,她是个有些“不用功”的女孩。
原来,在学习中,何娟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平时上课时间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决不会像其他同学那样看看报纸,睡睡觉什么的。每次都坐在前排的她总是认真做着笔记,不放过老师说的任何一个要点。
下课后,何娟便背着书包去自习教室埋头苦读了。“大学的课程,很多都是要靠自己慢慢消化的,所以自习是重要的。”在大学期间,除了学好专业课,何娟还自考了工商管理等课程。
回到宿舍的何娟立刻变了一个人,和宿舍的姐妹们“打”成了一片。何娟还是一个DIY高手,从小就喜欢做手工的她常常会利用课余时间加紧练习。当时十字绣刚刚兴起的时候,因为对何娟来说太贵了,她一直舍不得买。到了第二年,价格降下来了,何娟便花一块钱买了一套回来绣。“我手艺不错,宿舍里的同学看到我绣,都去买来学。我还引领了一把时尚潮流呢。”说到这里,何娟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当年的“作品”。那一刻,她的眼睛里盛满了快乐。
寄语贫困生:坚持最重要
对于那些因为家庭贫困而徘徊在大学校园门外的学子们,何娟认为:无论怎么艰难都不能放弃。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有机会的。
我们深知,出生在贫困家庭并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但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相反,会比其他人更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
我们深知,贫穷,不是自身的弱点;贫穷更不是一个人的宿命。我们和家庭富裕的孩子一样,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一样欢呼雀跃。但为了筹措学费,我们不得不顶着烈日,奔走在大街小巷做家教,在超市里扯着嗓子促销产品……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只想证明一件事:优秀和贫穷无关!
本报《2006年伸手资助贫困生》系列正式启动。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可以联系我们。有可能因为您的一通电话,就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有可能因为您的一份爱心资助,就让这些孩子有了灿烂的明天。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我们的天空将不再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