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开始了,我省组织起由高校师生组成的300个重点团队,其中50个宣讲团,50个博士生服务队,奔赴苏北、服务农民兄弟。昨天,来自南京、扬州、徐州的6所高校到宿迁泗阳服务。现场的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让人动情。
妇科男医生被妇女围住
昨天中午,在三家庄小学的广场上挤满了向大学教授取经的农民,徐州医学院的妇科主任男医师杜文升更是被一百多位当地妇女围了个水泄不通。当地一位妇女告诉记者,泗阳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些妇女面临着子宫肌瘤、痛经等妇科疾病的困扰,由于就医不便或经济原因,总是一拖再拖。杜医生是妇科方面的权威,就是到医院去,也很难找到他。今天送上门来,当然要向他问个清楚。其实,对这些农村妇女来说,最希望得到的是杜医生的名片,这样可以随时找到他。但是,他带来的名片被“抢”光了,杜医生情急之下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和办公室电话都留在一位妇女的手上,并承诺,“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家庭医生!有病随时可以打电话咨询。”
园艺教授成了“财神”
如果说广场上的人们有些激动,那么在小学的教室里却很安静,一间间写着农业养殖、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预防等专题讲座的教室里,挤满了当地的老百姓,就连门外也聚集了大批旁听者。下午四点,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王建军副教授刚走下讲台,就被人“劫持”走了。
原来,王教授刚一走出教室门,就被早已埋伏在门外的一位种田大户孙振东抢走了。孙振东种了70亩芦蒿,但目前的年收入仅为20万,比南京很多芦蒿种植户收入少了很多。最近他一直为芦蒿产量上不去苦恼,听说有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过来开讲座,就抢在其他大户之前把王教授“不友好地”请过去帮他的芦蒿把脉。
王教授问了一些基本情况之后,告诉他产量不高的原因是以往孙振东给芦蒿施用的是复合肥,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容易把芦蒿苗烧死,以后多用氮肥。这样,明年芦蒿产量会翻一番,收入也从20万飙升到40万。把脉20分钟年收入增加20万,这个结果是孙大户始料未及的。
航空模型让孩子着迷
这个服务团中,有一支专门为农村孩子们服务的小分队,他们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块块展板、一个个模型不仅让孩子们入迷,也让孩子们的家长大饱眼福。
虽然他们带了不少模型,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于是同学们留下联系方式,承诺日后一定给孩子们邮寄过来。不过,他们把自己带来的展板全部捐献出来,在小学里面做了一个小小航天知识展览馆。
昨天晚上9点30分,记者还想采访更多的故事,但在服务团驻地却很难找到师生们的踪影。当地团委的同志告诉记者,他们都被当地农民请回家去了,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次送来的机会。苏北的夜,凉风习习,蝉声幽幽,高校的师生们和农民兄弟促膝长谈,不仅送来了知识,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杜娟英 本报记者吴俊 来源:扬子晚报网 )
妇科男医生被妇女围住
昨天中午,在三家庄小学的广场上挤满了向大学教授取经的农民,徐州医学院的妇科主任男医师杜文升更是被一百多位当地妇女围了个水泄不通。当地一位妇女告诉记者,泗阳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些妇女面临着子宫肌瘤、痛经等妇科疾病的困扰,由于就医不便或经济原因,总是一拖再拖。杜医生是妇科方面的权威,就是到医院去,也很难找到他。今天送上门来,当然要向他问个清楚。其实,对这些农村妇女来说,最希望得到的是杜医生的名片,这样可以随时找到他。但是,他带来的名片被“抢”光了,杜医生情急之下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和办公室电话都留在一位妇女的手上,并承诺,“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家庭医生!有病随时可以打电话咨询。”
园艺教授成了“财神”
如果说广场上的人们有些激动,那么在小学的教室里却很安静,一间间写着农业养殖、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预防等专题讲座的教室里,挤满了当地的老百姓,就连门外也聚集了大批旁听者。下午四点,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王建军副教授刚走下讲台,就被人“劫持”走了。
原来,王教授刚一走出教室门,就被早已埋伏在门外的一位种田大户孙振东抢走了。孙振东种了70亩芦蒿,但目前的年收入仅为20万,比南京很多芦蒿种植户收入少了很多。最近他一直为芦蒿产量上不去苦恼,听说有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过来开讲座,就抢在其他大户之前把王教授“不友好地”请过去帮他的芦蒿把脉。
王教授问了一些基本情况之后,告诉他产量不高的原因是以往孙振东给芦蒿施用的是复合肥,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容易把芦蒿苗烧死,以后多用氮肥。这样,明年芦蒿产量会翻一番,收入也从20万飙升到40万。把脉20分钟年收入增加20万,这个结果是孙大户始料未及的。
航空模型让孩子着迷
这个服务团中,有一支专门为农村孩子们服务的小分队,他们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块块展板、一个个模型不仅让孩子们入迷,也让孩子们的家长大饱眼福。
虽然他们带了不少模型,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于是同学们留下联系方式,承诺日后一定给孩子们邮寄过来。不过,他们把自己带来的展板全部捐献出来,在小学里面做了一个小小航天知识展览馆。
昨天晚上9点30分,记者还想采访更多的故事,但在服务团驻地却很难找到师生们的踪影。当地团委的同志告诉记者,他们都被当地农民请回家去了,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次送来的机会。苏北的夜,凉风习习,蝉声幽幽,高校的师生们和农民兄弟促膝长谈,不仅送来了知识,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杜娟英 本报记者吴俊 来源:扬子晚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