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农大“科技大篷车”进村入户
(2006-04-20 10:10:51)
【今日商报报道】 低水溶性蛋白水稻新品种W3660、耐贮藏水稻新品种W017、农药残留生物降解剂技术、有机废弃物洁净化与农肥化新技术、作物秸秆分解和制成肥料技术……这些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开发出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该校科技大篷车和百名专家进百村活动的开展,如今已进村入户, 让 南京农民吃上了免费科技大餐。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利用自身条件及人才优势,主动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带动了农民增收。校科教兴农办每年都组织农学、园艺、食品等院系300多人次专家和管理人员先后赴溧水、高淳、六合、浦口等地考察,为畜牧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企业园区等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利用溧水丘陵山区的优势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带动了农民增收。 通过“优质甘蔗品种的引繁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的实施,目前全县优质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亩产均达到6000公斤以上,平均每亩的经济收入达3000元,与老品种相比,每亩增加收入500元,累计增产值800万元。多次去高淳为水产养殖户进行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尤其在河蟹无公害养殖标准化操作规程上,引导固城湖渔民进行无公害水产养殖生产,有机蟹示范生产。提高养殖者直接经济效益10%以上,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间接产生效益达6000万元以上。
“以前,我最头疼的是不懂新品种种植技术,农技专家为我们种植户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家住洪蓝镇的潘文柏乐呵呵地说。科技下乡带来了新变化。目前已出现了一批种植大户。马集镇勤丰村龙国祥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将承包的6亩地调整布局,80%种上了西红柿,并形成露地种植西红柿的高产配套技术,亩产达1万斤以上,被村民们称作“西红柿大王”。东沟镇熊柳村示范户俞纯海,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形成以黄心蒲芹为主,搭配种植芦蒿、毛豆、番茄的复合高效模式,亩均效益达到了3500元,被周边农民誉为“种芹能手”。
(2006-04-20 10:10:51)
【今日商报报道】 低水溶性蛋白水稻新品种W3660、耐贮藏水稻新品种W017、农药残留生物降解剂技术、有机废弃物洁净化与农肥化新技术、作物秸秆分解和制成肥料技术……这些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开发出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该校科技大篷车和百名专家进百村活动的开展,如今已进村入户, 让 南京农民吃上了免费科技大餐。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利用自身条件及人才优势,主动面向农村经济建设,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势,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带动了农民增收。校科教兴农办每年都组织农学、园艺、食品等院系300多人次专家和管理人员先后赴溧水、高淳、六合、浦口等地考察,为畜牧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企业园区等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利用溧水丘陵山区的优势资源,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带动了农民增收。 通过“优质甘蔗品种的引繁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的实施,目前全县优质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亩产均达到6000公斤以上,平均每亩的经济收入达3000元,与老品种相比,每亩增加收入500元,累计增产值800万元。多次去高淳为水产养殖户进行科技咨询,科技培训。尤其在河蟹无公害养殖标准化操作规程上,引导固城湖渔民进行无公害水产养殖生产,有机蟹示范生产。提高养殖者直接经济效益10%以上,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间接产生效益达6000万元以上。
“以前,我最头疼的是不懂新品种种植技术,农技专家为我们种植户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家住洪蓝镇的潘文柏乐呵呵地说。科技下乡带来了新变化。目前已出现了一批种植大户。马集镇勤丰村龙国祥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将承包的6亩地调整布局,80%种上了西红柿,并形成露地种植西红柿的高产配套技术,亩产达1万斤以上,被村民们称作“西红柿大王”。东沟镇熊柳村示范户俞纯海,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形成以黄心蒲芹为主,搭配种植芦蒿、毛豆、番茄的复合高效模式,亩均效益达到了3500元,被周边农民誉为“种芹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