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一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美国杂志PNAS上发表

2005-06-16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由植保学院韩召军教授为通信作者,我校为第一知识产权单位完成的研究性论文“导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靶标抗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突变位点”,发表在2005年第24期上美国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上,褐飞虱的照片登上了该期的封面,是近年来我校教师完成,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篇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10以上)之一。
 
    在韩召军教授的指导下,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刘泽文博士历时4年筛选出了水稻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品系,研究发现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抗性的主要原因是其乙酰胆碱受体的敏感性发生了变化。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出其受体基因,利用序列比较分析找到了导致抗药性的基因突变位点。南京农业大学与英国洛桑试验站和伦敦大学进行合作,通过体外基因表达和药物结合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
 
    乙酰胆碱受体是动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关键神经递质受体之一,它负责将动物感觉到的信息(情报)传递给神经中枢(总部),并将总部的综合指令(行动命令)传递给效应器(行动部门),使动物能够根据环境变化采取相应的协调行为。因此,乙酰胆碱受体的任何变化都可能使动物失去正常的反应能力,甚至致命。在人体内,它的变化可以导致老年痴呆症、毒瘾、重症肌无力等严重神经疾病。在昆虫中,杀虫剂可以通过干扰它的正常功能杀死昆虫,昆虫也可以通过改变它而使杀虫剂失效,许多害虫因此产生抗药性,使杀虫剂无法杀死。
 
    由于医学需要,目前对人和高等动物乙酰胆碱受体的研究已比较透彻,但对昆虫的研究较少。昆虫乙酰胆碱受体与人和高等动物的同属一类,因此,现有的杀虫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对人和高等动物也表现出很大的毒性。但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与人和高等动物的有明显的不同,如果弄清了这些差异,就可以根据昆虫乙酰胆碱受体的特性,设计开发出只对害虫高毒、而对人和高等动物无毒的安全杀虫剂。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发现了导致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突变位点,同时证实了杀虫剂与靶标的结合位点。目前韩召军教授正在申请筹集经费,进一步研究昆虫乙酰胆碱受体的功能组成,将提供高效安全杀虫剂设计的靶标分子模型,为安全新农药的开发提供依据。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15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