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中国江苏网】科技工作者日︱给农田治病的“土壤医生”

2023-05-28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苑青青 图片:

编者按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联合推出策划,记者走近一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的科技工作者,听他们讲述以大地作纸、以实干为笔的奋斗故事。

采样、拍照、记录装袋、封口;检测土壤pH值、养分、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出具“诊断书”后“对症下药”。这样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检查和诊治的程序,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李真已经重复了很多遍。5月26日下午,李真正忙着给待诊断的土壤“看病”、“开方”。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根。干净、肥沃的土壤才能种出安全、健康的作物。由于特殊地质、工业污染、和肥料施用不当等原因,我国部分耕地污染物超标。2014年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点位超标率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

耕地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大力推进土壤污染修复势在必行。2014年,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李真决定从地质学研究转向土壤生态学。加入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后,他便开始与耕地土壤打交道,常年在户外农田采样、检测、配修复剂、监测,“一年至少3个月不着家,其他时间就是在教室里上课,在实验室里做研究。”

耕地土壤关系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在李真看来,修复受污染土壤犹如给病人诊治,一定要慎之又慎。“土壤敏感,如若修复剂不行,可能会影响粮食生产,如果产量降低,不仅影响农户们收益,国家的粮食总产也会受影响。”修复之前,李真往往会带学生多次检测土壤受污染程度和肥力后,再因地制宜配制修复剂。

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耕地土壤状况不尽相同。经过长期的理论钻研与实践试验,南农大资环学院学者们探索出基于“菌—矿—肥”三元体复合体系配制修复剂的方法。“菌是类似于功能酵母的微生物菌;矿是如磷酸盐、粘土等土壤中的矿物质;肥就是有机物料。”李真告诉记者,针对土壤特性,可通过将不同类型菌、矿、肥按比例配制,达到“修复土壤、验收植物、保质保产”的最终目标。

李真(左二)和学生到田间监测

耕地修复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对“茬口”的把握。“比如水稻,我们要在上一季作物收割后和水稻插秧前把修复剂上到田,不能耽误农户种粮食。”五、六月是李真及团队最忙的时候,随江苏乃至全国作物收割、耕种时间“迁徙”。上完修复剂后,团队需在各个重要时间段开展日常监测,了解土壤健康状况。“像水稻的分蘖、抽穗、结实阶段,土壤内的各种元素都会发生变化。”

工作九年来,李真和团队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土壤修复项目,累计修复6.3万多亩耕地。长期俯身大地,为农田“把脉开方”,他们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十篇,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还制定了国内首个磷酸盐修复剂的产品标准。目前,由南农大资环学院主持构建的江苏省第一条菌矿肥土壤修复剂生产线即将迎来验收。“世界各地都存在耕地土壤污染问题,希望今后不仅能修复我国的耕地,还能把修复剂出口在国际上广泛应用。”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文

原文链接:

https://m.jschina.com.cn/v3/waparticles/01166a4745744b46bdaf900b32795c42/gxYCEkjV4bqrbcIz/1&app=


审核:许天颖

校对:俞佳宁

编辑:裴古丽

阅读次数:125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