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学习强国】新春走基层︱育种基地“考种”忙

2023-01-18 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苑青青 白利振 图片:

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育种基地,实验室桌子上摆满了一袋袋标有编号的稻米。农学院教授、水稻育种专家刘喜拿起一包轻轻倒在一旁的检测仪器上,电脑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检测结果。

“垩白率12.5%,垩白度3.1,这个大米还不错。”看到数字,刘喜欣慰地笑了。他告诉记者,这是用测定仪检测稻米的外观,以确定该品系的质量等级,符合国家三级优质米以上标准的才能进入下一阶段选育。

刘喜在实验室“考种”

作为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水稻遗传育种团队成员,2022年11月初完成水稻选种后,刘喜就一头扎进实验室,测量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计算结实率,检测出米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稻米品质指标。“良种是‘考’出来的,把稻子收回来后,我们要对所有材料进行检测,把不符合要求的淘汰掉,只有综合性状优良且食味佳的材料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试验。”

南农水稻育种基地位于南京土桥镇,占地500亩,每年都有几千个不同的水稻品种等待鉴别。他们给每株水稻都标上“身份码”,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的水稻才拥有专属“姓名”。2022年,刘喜与团队成员一同成功选出4个水稻新品种,其中宁粳15和宁粳17通过国家审定,W028通过安徽审定,宁粳16通过江苏审定,它们都是产量高于650公斤/亩,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标准的新品种。

刘喜在海南南繁基地插秧

品种选育,万里挑一。刘喜介绍,从第一年找到亲本,到进行杂交、一代代筛选,每个水稻品种都是从成千上万的单株中选出来的,至少经过6-8代选育。每年,他都要花费近9个月的时间在试验田里:2月到4月在海南南繁基地试验,5月回南京播种,6月移栽、插秧,7月看分蘖,8月做杂交,10月、11月收种,11月中旬到次年1月汇总试验材料、检测稻米品质。

眼下,学校已经放寒假,刘喜每天还留在实验室里,带着助手和几名研究生忙着考种、检测米质。他预计能在除夕当天赶回常熟老家,大年初二再回南京。基地里其他老师基本一样,不在南京的时间最多三天。“我是2002年夏天参加工作,20多年了,其中十年都是这么过的,另外十年在海南主持南繁工作。”

20年里,刘喜主选或参与选育的水稻品种或组合超过20个。他还着力于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培育。“褐飞虱在长江流域常年发生危害,农药使用量很大,用药对稻米的食用安全有影响,培育这样的品种,可以大量减少农药使用,既保障粮食产量,又能保证稻米质量。”

因为原始亲本是籼稻,抗性基因转到粳稻里面周期比较长,抗褐飞虱水稻品种选育研究进度较慢。刘喜坦言,尽管已经开展10年研究,但离成为品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这是我们需要加快攻关的方向,希望2023年能选育出熟期更早,品质更优,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大品种。”

原文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654601367259919444&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su-resource&item_id=8654601367259919444&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73868634299&showmenu=false&ref_read_id=8694a0c9-5b2d-43ea-ab3a-31ec634a2913_1673935553678&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审核:许天颖

校对:田相洁

编辑:俞佳宁

阅读次数:158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