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展示百廿不凡路——

【金陵晚报】为了中国饭碗 为了碧水青山

2022-11-21 来源:金陵晚报 作者: 图片:

源起三江,同根同源。今年,南京8所学校同迎120岁。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都举行了“生日会”——建校12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围绕“中国饭碗”和“碧水青山”,两校展示了他们的百廿不凡路。

南农:心系苍生,为“中国饭碗”突破众多“不可能”

这里有在近代国际舞台上挥斥方遒的中国农业教育家邹秉文、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金善宝、中国青霉素之父樊庆笙,还有“守边疆战天荒建粮仓”的“北大荒七君子”、冲破“植胶禁区”实现橡胶北移的黄宗道院士,更有破解“水稻癌症”的“超级稻”、对口帮扶麻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

一代又一代南农人扛起担子,俯身耕耘,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埋头苦干。11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在学校体育中心举行。

1902年,两江总督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有着南京农业大学的最初形态。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南农走出的一大批院士学者,投身艰苦的农业科教事业,把最美好的年华留给了大地田野,为中国人的“温”和“饱”奋斗终生。

金善宝院士培育出的“南大2419”小麦品种,养活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冯泽芳院士对棉花育种和栽培带来了根本性的革新,让中国“花开天下暖”。樊庆笙教授经过近20年的努力,推翻了豆科绿肥紫云英不能过长江的定论,让紫云英跨过陇海线,挺进关中地区,成功实现“紫云英北移”。“羊院士”刘守仁“以身心许边疆”,一头扎进新疆绵羊育种与牧业工程研究。秦仁昌院士深入中缅中越边界,投入橡胶林育苗和造林工作,在云南边陲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橡胶林场。黄宗道院士来到天涯海角,在海南岛从零起步,迎难而上,冲破国外专家“植胶禁区”说法,让产于赤道地区的三叶橡胶树覆盖北纬18度以北的华南大地,成功实现“橡胶北移”。

1957年,南京农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吕士恒为代表的7位毕业生,前往黑龙江农垦局垦荒建场,用青春与汗水、鲜血和生命,在黑土地上谱写了南农学子献身北大荒、建设大粮仓的动人乐章,被称之为“北大荒七君子”。战天荒、建粮仓,从北大荒到云贵川,那个年代的南农人用“粮安天下”守护“国之安全”“民之温饱”。

时间在变,但南农人的初心不变。如今的南农,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脱颖而出,一粒粒科技转化的种子生根发芽,一批批引领和推动时代的知农爱农“新农人”也正在拔节生长。

盖钧镒院士团队用数十年搜集整理了3.5万份大豆种质资源,建成世界第二的种质资源库,在三亚南繁基地的试验田里,取得了亩产超500斤的新突破,他要让“中国人的碗里装的是自己的豆腐,盛的是自己的豆浆”;万建民院士团队的“超级稻”,不仅创下水稻单产世界纪录,还破解“水稻癌症”的病害难题;沈其荣院士团队的生物有机肥,让田野重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美景;陈发棣团队在全国各地建设了20多个菊花基地,一朵菊花,带动一片菊园、影响一方文化;曹卫星团队把脉智慧农业的未来,为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能方案;钟甫宁教授耕耘三尺讲台,带领南农农经传承发展、走在全国最前列;周光宏团队培养出中国第一块“人造肉”,为培养肉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校党委书记陈利根说,立足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南农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助力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南林:坚守初心,为了“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

11月19日上午,南京林业大学12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开幕式在新庄校区体育馆举行。

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部长、林产化学工程学科创始人梁希,水杉发现者、植物分类学家郑万钧等一大批杰出的近代林业开拓者、林学家和林业教育家都曾在此执掌教鞭、兴办林学。

40多年前的江苏,森林覆盖率不到4%。尤其在苏北地区,常常是风沙一起,“嘴张不开,眼睁不开,门打不开,锅揭不开”。20世纪60年代,南林大教授王明庥来到苏北,当时就下定决心,尽快改善苏北生态环境和民众生存条件。1972年,林业部从意大利引进一批原产北美洲的黑杨无性系插穗,在南京、武汉、北京三地试点培育,仅有南京地区获得成功。王明庥随即率领团队进行杂交研究,经过长达七年的多点试验,团队选育出了4个完全能适应在黄淮海平原生长的新品种。改良后的杨树被大面积引种推广,不仅为苏北地区带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降低噪音等综合生态效益,同时也造就了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一大绿色优势资源。

“中国银杏之乡”泰兴、邳州、郯城等地的银杏林,堪称国内外银杏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基因库,拥有银杏种质材料1000多份。它们的创建与繁荣,凝聚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曹福亮及团队数十年研究成果的心血。团队打造的“银杏优质苗木资源培育——资源加工利用——森林文化旅游发展与利用”全产业链开发,实现了银杏一二三产的贯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福民+富民”的金光大道。

被誉为“中国杉木之乡”的闽北山区翠绿叠嶂。60余年,由叶培忠、陈岳武和施季森等组成的南林大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在此扎根、接续奋斗,誓将“一棵杉木钻研到底”。

群山环绕下的黔北革命老区满目皆是青翠。自2005年以来,南林大竹类研究所专家团深入黔北贫困山区,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凭借这一竿翠竹,赤水在2017年成为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张齐生院士团队突破竹材展平、木竹复合等关键技术,推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了集竹林培育、加工、旅游于一体的千亿级竹产业。

如今的南林人继续践行着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初心,研究关键技术,让荒山秃岭披绿装,裸岩露壁添锦绣,让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

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说,展望新征程,他们会坚持在奋进中锚定发展目标,在传承中把牢办学方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文链接:

http://jlwb.njdaily.cn/h5/html5/2022-11/21/content_551_64853.htm



审核:许天颖

校对:田相洁

编辑:俞佳宁

阅读次数:144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