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新华日报专版聚焦】卢勇教授团队:让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活起来

2022-10-14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记者 杨民仆 图片: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承载了农业发展的历史,而且启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启动10周年之际,《新华日报》刊发整版报道,聚焦江苏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章就农耕文明“活化石”的特点及如何发挥当代价值,采访我校卢勇教授专家团队。学习强国全文转载。

采摘金针菜。倪陆军 摄

古银杏国家森林公园。 (泰兴市林业局提供)

茶农正在展示刚刚采摘的碧螺春茶鲜叶。 朱桂根 摄

在缫丝机的运转下,蚕丝从蚕茧上剥离。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提供)

垛田美丽风光。 张颖峰 摄

□ 本报记者 杨民仆

今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也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启动10周年。自2012年起,中国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截至目前,江苏的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泰兴银杏栽培系统、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无锡阳山水蜜桃栽培系统、宿豫丁嘴金针菜生产系统、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共8项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8项璀璨的农耕文明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又各有什么特色?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的当代价值?记者采访了各方专家,听他们畅谈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利用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千百年积淀,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农业文化遗产为什么重要?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卢勇表示:“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承载了农业发展的历史,而且启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农业技术中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8项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最晚到清朝末年,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使它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先贤的智慧在这方水土上生根发芽。”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研究馆员、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旺生对记者说。

吴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吴、楚两国就发生过因为边境女子争桑引起一场战争的故事。两边的采桑女因争夺桑叶发生纠纷,引发起边民冲突。楚平王闻讯大怒,即派兵攻伐。吴国当然也不甘示弱,派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伐楚。一场蚕桑大战,结果吴国获胜,占领了楚国的钟离和居巢。

“这说明春秋时期,栽桑养蚕已成为长江中下游的吴、楚、越等国比较重要的经济产业。吴江处在当时吴越交界的地带,蚕织已有初步发展,可见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贾浩说。

隋炀帝时,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南北经济文化更加得到交流。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江淮地区得到迅速发展。有4处遗产最早的记载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

据贾浩介绍,吴中洞庭山自古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是茶果生产的理想之地,唐代茶圣陆羽曾多次在洞庭山考察茶事,并在《茶经》中对洞庭茶有过明确的描述。在《新唐书·地理志》上也有洞庭山进贡橘子的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每年都亲自挑选洞庭山的“洞庭红”橘子进贡。由此可推断,洞庭茶果间作系统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在这个系统中,茶和果共生共荣,形成了独特的茶果生产体系,产出了一代名茶——碧螺春。

“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同样形成于唐朝时期。”贾浩说。唐朝时,作为高邮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高邮湖区新开多个堤塘,有“高邮七陂(塘)”之说。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高邮“有堤塘,溉田数千顷,元和中,节度使李吉甫筑”。从“溉田数千顷”可知,七陂(塘)对高邮湖区的农业有着巨大的保障作用,除渔业、种植业外,当地农民还积极开展养鸭、养鹅等水禽生产,农牧渔的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可以追溯到中唐,宋代开始兴盛。唐代宗大历年间,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持筑建的“常丰堰”完工,自盐城至海陵,由南至北,长200余里,有力地推动了今兴化一带农耕经济的飞跃发展,兴化地区的垛田大面积出现。到了宋代,北宋天圣元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常丰堰”的基础上筑成“范公堤”,进一步推进了垛田地区经济的发展。此时兴化已出现成千上万块四周环水的岛屿状田地,用来种植作物。

据考证,泰兴三阳村皂角组的一株银杏树树龄达1300多年,树高35米,主干需五六个成年人张开双臂合抱才可抱过来。“这说明,泰兴银杏栽培历史不会晚于唐朝。”贾浩说。

此外,其他几个入选的传统农业系统同样历史悠久。在无锡民间,宋代已有房前屋后种植水蜜桃的传统,无锡市惠山区陆区镇陆墟桥建于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桥联“雁齿云排红迷桃岸,鸭头春涨绿浸柳堤”可证当时桃红柳绿的场景,这就是今天无锡阳山水蜜桃农业系统的由来;宿豫丁嘴金针菜,其最早文字记载可考始于万历《宿迁县志》(1577年)中;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是由晚清爱国实业家张謇从农田水利、种植布局、农耕习俗到民居格局和民俗文化诸方面统一规划设计建造的。

江苏地理与气候,

诞生了发达的耕作系统

“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明起源地和农耕文化重要传承地,江苏农耕历史源远流长,得益于跨越南北、滨江临海的地理优势和四季分明的优越气候,拥有丰沃的水土资源和丰富的物种资源,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明。”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孟德富说。

在高邮湖湿地,滩涂河沟交错、港汊纵横。湖荡里,岸芷汀兰鸟莺啭;稻田中,鱼虾穿浮鸭戏水;苇丛中,白絮飘零野鸭飞;堤坝上,淡淡邗沟杨柳烟……整片湿地就是人、畜、树、草、兽、鸟和谐共生的立体画卷。

“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吴江蚕桑文化系统、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这4项遗产共同特点是‘复合农作’,是对水陆环境的合理利用,使农作物、鱼虾、鸡鸭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都能增产增收。”卢勇说。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加晋介绍,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核心技术是鱼鸭蟹稻结合的立体式农作。鸭子在水稻田里觅食和嬉戏,大闸蟹和各种鱼虾也在蓬勃生长,它们以水草及鸭粪分解出的微生物为食,排泄物又成了水稻的天然肥料。鱼、鸭、蟹的频繁活动还能帮助稻田土壤保持松软,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为水稻的丰产丰收提供保障。在湖区陆地和水陆交错空间内实行稻鸭共作,在水体空间中实行鸭、鱼、蟹混养,这样形成一个从水上到水面再到水下的完整生态循环。

2009年,在一次地方考察中,卢勇偶然发现了兴化垛田的“万岛耸立、千河纵横”这一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神奇景观,当时兴化垛田还鲜为人知。为此,卢勇经过深入研究与长期宣传,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认可。

“兴化垛田是一个农业、林业、渔业复合的农业系统。这些垛田或方或圆或宽或窄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形态各异且大小不等,大的两三亩,小的只几分、几厘田;四面环水,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形同湖中小岛。”卢勇说,“传统的罱泥、扒苲、搅水草等技艺培育了肥沃的垛田,垛上尤其适合种植蔬菜,与传统的粮食作物相比,种植蔬菜经济效益更高;河沟内则通过放养鱼虾蟹苗,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渔业。地上和地下的空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在保证长期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据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伽红凯介绍,江苏吴江蚕桑文化系统,主要由稻作、蚕桑和渔业三部分构成,系统内稻田、蔬菜、鱼蟹、桑地,种养结合,环环相扣,相互依存,形成水下和陆地互为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该系统以源远流长的生产历史、独特的蚕桑种养技术、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巧夺天工的丝织技艺为特征,积淀了厚重的蚕桑丝绸文化底蕴,铸就了独特的地域名片。

“启东是典型的沙地圩田农业体系,沙地农业的(种植)特点就是多元多熟,间套夹种。它的模式很多,一般是蚕豆中间套种玉米,玉米棵间种植赤豆,各种植物之间高矮搭配,生育期长短搭配。提高了它的复种指数,我们的复种指数达到了3,也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较普通模式高了两倍。”启东市沙地圩田农业系统研究专家项觉生说。

洞庭山茶果间作系统有类似的特点——茶和果共生共荣。“茶园里茶树、果树枝丫相连,根脉相通。”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秘书长叶国平说,“果树花粉、花瓣、果子、落叶等落入土壤,茶树可以从土壤养分中吸收果香、花味,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洞庭山碧螺春茶独特花果香的优良品质。”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蕴藏着传统的生态农业知识与技术精髓,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宿豫丁嘴金针菜之所以优质,适时采收是保证金针菜优质的必要条件,过早则弱,过晚则过,只有经验丰富的菜农才能准确掌握金针菜采摘的最佳时机。宿迁市宿豫区大兴镇六里村大乌嘴金针菜蒸馏加工厂指导技师马凤英说:“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到地里去摘菜,到八点半左右,我们就有人专门运输,送过来在这边蒸。金针菜是土灶蒸的,水温控制在100摄氏度到80摄氏度,再慢慢烧麦秸秆,焖15分钟,由青变到黄就可以晾晒了。送到晾晒场,放在帘子上晒,保质又能保色,保持口感,这些都是我们传统的做法。”这种加工方式,环保又便捷,隐藏了古人的大智慧。

泰兴银杏树寿命绵长,10—20年才能开花结果,公孙树由此而得名,意思是“公植树而孙得实”。泰兴的银杏树造型奇特,分枝呈倒伞形蓬勃向上,这是因为当地农民在200多年前独创了人工嫁接技术,不仅可以提前结果,而且可以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我们这个地方的老百姓普遍掌握了特有的嫁接技术以及人工授粉技术,所以说我们白果品质非常优良。”宣家堡古银杏森林风景区管理中心综合科科长戴前进说。

一株合格的水蜜桃树三年结果,五年后才是盛果期,阳山水蜜桃必须精耕细作长达五年才能结出优质味美的果实。这是一场时间与耐心的考验。

“我们的阳山水蜜桃从建园开始就特别讲究。首先,品种必须要符合阳山水蜜桃的特点,皮薄、肉细、柔软、多汁、香甜、可口,我们才会选用。”赵逸人是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秘书长、高级农艺师,从事水蜜桃生产研究40年,致力于水蜜桃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她说:“在施肥的时候,优质有机肥包括腐熟的农家肥、菜饼、豆饼、黄豆粉,加生物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黄豆粉用得很普遍,每株6—10斤,保证它的根系能够吃得饱饱的。”

长久以来,丰富的水资源、优良的土壤条件、世代相传的栽培方式,精湛高超的加工技艺,孕育了多样而优质的农产品。

碧螺春具有“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之外形及“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之内质,被誉为“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高邮湖的“双 黄鸭蛋”蛋白如璧玉、蛋黄似玛瑙,珠联璧合,堪称一绝。“高邮湖大闸蟹”的腿长肚亮、黄多脂厚,双双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启东沙地圩田诞生了青皮长茄、洋扁豆、绿皮蚕豆、沙地山药、芦稷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泰兴银杏营养丰富,药食俱佳。果大壳薄,果仁饱满、浆水足、糯性强、贮藏期久,各项数据和品质都为全国之冠;兴化垛田是久负盛名的蔬菜之乡,并培育出了兴化香葱、兴化油菜、兴化龙香芋“三大”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兴化荷藕、兴化大闸蟹、兴化大青虾、兴化小龙虾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地理标志商标;无锡阳山水蜜桃,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果形大、色泽美,皮韧易剥、香气浓郁,汁多味甜、入口即化,有“水做的骨肉”美誉,《华尔街日报》称赞为“世界上最美味的桃子”;宿豫丁嘴金针菜在东南亚各国尤负盛名,被誉为黄花菜中的珍品。

苏州市吴江区是我国丝绸文化发源地之一,素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丝绸纺织产业链,千亿级市场、千亿级产业、千亿级企业齐头并进,正朝着打造世界级丝绸纺织产业创新集群目标阔步前行。

在利用中传承,

续写美丽乡村故事

多样化的农业文化和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细胞”。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我省农业文化遗产“金名片”越擦越亮,不断续写美丽乡村的故事。

“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能提高农业整体行业竞争力,开拓农产品新市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副处长马天抒介绍。

在对银杏的开发利用中,泰兴当地还发展出独特的银杏加工产业。银杏木质结构匀称,不翘不裂,富有韧性和特有的抗菌功能,素有“银香木”之称。作为当地的“名人”,成进华的银杏砧板加工远近闻名。2014年,成进华开始做银杏砧板加工,第一年就赚了60多万元。目前,每个月大约3000单的销售量,每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6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乡亲共同致富。

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因独特的岛状耕地、充足的养分,再加上垛田农民丰富的种植经验,使得当地盛产的龙香芋、香葱、生姜等蔬菜种类多、品质好、产量高,也促使了蔬菜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据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蔬菜园艺科科长陈春生介绍,目前,兴化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脱水加工基地,现有果蔬脱水加工企业6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泰州市龙头企业16家。其中80%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位于垛田街道、兴东镇。

宿豫区大兴镇金针菜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丁嘴金菜产业园为龙头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宿豫区大兴镇二级主任科员倪陆军告诉记者:“全镇年产鲜菜600余万斤,可加工干菜100万斤,带动200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入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地区,在加大保护的同时,政府还通过农旅结合实现产业化梯度发展,彰显出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坚持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着力打造成苏中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胜地、休闲养生福地’。”据宣堡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周鑑介绍,宣堡镇作为江苏泰兴银杏种植系统的核心区,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落户在此,面积达400公顷,进一步擦亮“中国银杏第一镇”生态名片。

兴化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旅游规划发展科负责人李斌表示,围绕千垛景区,将持续扩大千垛菜花旅游节、品蟹赏菊旅游季等节庆活动品牌影响力。制定发布兴化乡村旅游主题游线路,配套奖补政策,目前日均组团游客逾500人,高峰期达1300人,有力拉动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苏州市吴江区启动的一大波文旅项目,勾勒出“千年古镇 田园乡村 丝绸生活”美丽新图景。“震泽镇举办的旅游文化节,包括‘蚕花节’‘长漾之约’等活动,蚕桑文化研学等旅游产品,内容丰富多彩。盛泽镇举办的蚕桑文化旅游节,让古老丝绸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游客提供了一场精彩的文旅盛宴,带动了当地物流、生产、就业、旅游等多领域的快速增长。”吴江区农业农村局马斌斌副局长说。

自2002年以来,苏州市吴中区以洞庭山碧螺春品牌串联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苏州市吴中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杨青说:“我们先后举办了炒茶能手擂台赛、‘碧螺姑娘’评选、洞庭山碧螺春茶拍卖会和‘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茶经济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据高邮市农业农村局凌高玉局长介绍,在全域旅游品牌打造上,高邮市以具有地标意义的高邮双 黄蛋为由,抓住中国人“成双”喜好,借用高邮名人秦少游“两情久长”的愿景,植入“既文化又文明,必好事成双”的理念,提炼出“好事成双在高邮”旅游IP,打造“好事成双,邮(You)你更好”的旅游品牌。

“我们将逐步还原100年前启东农村的环境风貌,展现启东成陆以来先民的生活场景,让不谙稼穑的后辈们在体验沙地圩田农业系统的文化中受到较好的传统教育,知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启东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对记者说。

“勤劳智慧的江苏先民因地制宜创造的稻作、圩田、桑基鱼塘、茶果间作等耕作系统,对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两汉文化、吴越文化的兴盛产生深刻影响,在我国的农耕文化发展史上拥有一席之地。”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朱国兵说,“这8项遗产蕴含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和独特魅力。”

朱国兵表示,要从江苏实际出发,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注重科学利用和价值提升,让“活化石”在新时代释放新的活力。

原文链接:

http://xh.xhby.net/pc/layout/202210/14/node_24.html

学习强国转载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4878898939271593770&item_id=14878898939271593770&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su-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审核:许天颖

校对:俞佳宁

编辑:田相洁

阅读次数:31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