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现代快报】“最强大脑”聚南京,50多位国际专家聚焦运河与文化脉络

2022-09-25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记者 胡玉梅 白雁 张然 张文颖 王卫 图片:牛华新 刘畅

奔腾不息的大运河,是流淌着的千年文脉,亦是滋养人类的生命源泉。9月24日,“联通的力量:运河与文化脉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50多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碰撞思想,共同聚焦运河与文化脉络。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指导,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大运河历史文脉梳理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组承办。

汇聚“最强大脑”

50多名国际学者聚焦大运河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荣顺在致辞中表示,对运河的研究,有政治的、经济的、工程的、文化的,也有将其视为一段历史影像而用作文学化的描绘,都伴随着这条河道绵延不绝,纵横流韵。大运河之美,既在自然生态,也在治理之功,更蕴含人文,建构了千年文脉的传统。

吴荣顺

“有河流就有联通,也呼应着我们这一会议主题联通的力量。”会议发起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路璐认为,大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与中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路璐

在主题演讲中,50多名国际学者围绕大运河的功能、文化、经济、民俗等方方面面展开探讨。

堪萨斯大学赫尔杰出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Donald Worster以“运河不是河流”为主题,阐述了李约瑟之后五十年的“水利”中国;南京大学教授马俊亚辨析了明清淮运水患与“小冰期”的关系;浙江大学教授、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主任孙竞昊从环境、市场、城市化等方面,讲述了明清时期山东西南部运河区域的形成;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研究所所长叶扬兵则关注了近代大运河三大变局和治理转型;南京大学教授、学衡研究院副院长李恭忠引用清代中期的两则例证,诠释大运河的国家动脉功能;南京大学教授、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丁和根从文化符号学视域,对大运河进行历史研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郑土有则以船歌为切入点,讲述长江下游地区文化。

大运河历史上已是重要国际货运通道

“中国从唐朝开始,所有的首都都不能离开大运河。中国大运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贺云翱认为,大运河本身是古代“海外客使”在中国境内的重要交通通道。会上,他举了一个与唐代日本遣唐使团历史有关的江苏如东“掘港国清寺遗址”及“隋唐掘沟遗址”的考古发掘实证。

贺云翱

公元838年,第十三批遣唐使团登 陆休整的第一站就是掘港国清寺。随团高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了“掘港”“国清寺”,成为这些地名最早见诸文字的珍贵史料。

“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我们对大运河重要支流‘通扬运河’东端近海的掘港古国清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结果表明这个遗址最下层的土建筑台基遗存就是始建于唐代晚期的掘港国清寺建筑遗存。“贺云翱表示,这处遗址的发现,成为中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联系日本、东海、掘港运河及运盐河、大运河及扬州乃至长安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线路的重要节点。

大运河不仅迎接着一批批海外客使,也对古代外国商品在中国内地流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古代从域外运入中国的商品包括香料、玻璃、宝石、陶瓷、硬木、金银器、药材等,它们进入中国,尤其是进入中国都城,大运河是最重要的通道。”

最让贺云翱印象深刻的考古实证便是高丽青瓷,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近代的70年间,在中国境内的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北京、广西、台湾等地,陆续出土了一批高丽青瓷,它们的时代是北宋至明代早期。“这些青瓷的出土,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不同的王朝与高丽王朝之间都有外交、商业和文化交往。在出土高丽青瓷的城市中,除两宋、辽、金、元、明初的国际贸易港口城市和都城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地方性大运河城市。”

明清时代

大运河是唯一一条南北“物流高速通道”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熊远报在线上以《京杭大运河与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为主题,发表演讲。他介绍,在传统农业社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远距离运送大宗物品的方式中,船运的运输量与成本,效率、所要时间优于陆运。而船运又可以分为海运和河运,河运的风险更低。因此,在古代,内河航运可以说是远距离、大批量运输货物的最佳选择。

“这条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将东西走向的几个主要水系连接起来,有效地构筑起覆盖东西南北地域的广域流通网络。” 熊远报说,从明初恢复内河航运到清末重启海运,在这约500年里,长约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作为财政运行的生命线,成为当时在南北大地域之间的唯一一条“物流高速通道”。

大运河这条古代“物流高速通道”,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不少关注。熊远报介绍,有关京杭大运河与漕运的关系等问题,中国学术界长时间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明清以来,许多与修漕、治河、水利、运输工程相关的朝廷官员及其幕僚,编撰了许多书籍;20世纪以来,更是出现了不少采用现代学术方法的论著。而在国外,早在18世纪,西方学者就已经依据传教士的相关著述关注了京杭大运河。明清时代,京杭大运河是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一个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尺度,研究空间非常广阔。”

关注历史和当下

科技赋能,讲好运河故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运河故事与运河话语?圆桌论坛上,媒体人有话说。

《中国社会科学报》江苏记者站副站长王广禄说,运河联通的是百姓的生活,大运河沿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生计都与运河息息相关,来来往往的客流、物流联通着百姓的生计。所以,讲好大运河故事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

新华日报交汇点首页编辑部副主任王宏伟说,大运河是超大型的线性遗产,超大尺度也意味着它是超大体量的历史舞台,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戏,非常迷人。“我们不光要关注历史和文化,也要关注现实与当下。我们新闻人一切围绕传播,希望实现有效传播,强势传播。”

现代快报江苏文脉运营中心主编、中国大运河全媒体平台主编白雁说,2021年6月,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媒体官方平台“中国大运河”上线,通过手机web端、PC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矩阵,全方位传播锦绣大运。

白雁

“这是面向社会公众的重要平台,也是科技赋能的重要平台,还是重要的大运河文化知识服务平台,汇集了优秀的运河专家团队和运河文化资源库。”白雁说,讲好运河的中国故事,发现并传播中国大运河的世界意义,是媒体人的职责所在。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白雁 张然 张文颖 王卫

图 | 现代快报+记者 牛华新 刘畅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1opLVGFQ-fhj7qGp4m3LWA

审核:许天颖

校对:俞佳宁

编辑:田相洁

阅读次数:224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