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学习强国】耕耘者︱17载,田间教授根植沃野育桃李

2022-09-09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记者 苑青青 图片:

编者按:土地当教材,田里教知识。有这么一群农林教师,把三尺讲台“搬”到田间地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大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新江苏·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推出“耕耘者”特别策划,一起聆听农林教师们的耕耘故事。

“稻穗的长势和我们前面的预期是否一致?”“为什么有的稻穗籽粒颜色明显不一样?”“它们的灌浆期是否会有差别?”……9月6日,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刚华头顶烈日,在镇江丹阳水稻基地讲授水稻栽培课。

时而俯身观察稻穗,时而取一株为例现场答疑,李刚华和十余位硕士研究生头戴草帽穿行田间,俨然地道的农民。

把课堂搬上田间地头,这是李刚华最常用的上课方式。每逢水稻插秧、施肥、浇水,他都会带学生来到田里,用现场“教材”讲解理论知识。

“有时间就下田,田里上课和教室上课效果不一样。”自200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以来,李刚华就开始教授作物栽培学课程,早已习惯带研究生到田里上课。2014年开始,他扩大了范围,把本科生也一起带来下田。“那年刚好有一群国外学生社会实践,我带他们下田插秧,我们学院的学生们看了,说他们也想下田,后来我就把插秧纳入课程设计中,每个学生都要来。”

以南京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为依托,李刚华会根据水稻生长不同阶段带学生下田上课,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水稻生长全周期栽培。据了解,该院硕士生和博士生,每人都有自己的田,暑期还会扎在基地开展研究。“丹阳百亩左右,白马基地也有百多亩,兴化有几十亩,安徽怀远几百亩,三亚也有。”根据研究生们的实验课题需要,李刚华每学期都会到各基地上课。“没算过去了几趟,算不清了。”他笑道。

基地一般离校园较远,下田上课比校内上课费时更费力。为何要下田?李刚华解释,学生们缺的就是田间经验,下田不仅让学生了解农业操作,更能体验劳动的艰辛。

如今,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许多生产步骤早已不再需要人力,但李刚华依然要求学生们多参与插秧施肥。“作为农学人,要比农民更清楚作物栽培细节,亲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执教17年,李刚华培育出近50位硕士和博士,如今大都坚守农业领域。

不止在教学一线种下满园桃李,李刚华在科研上也是出了名的“丰产教授”。他所在的南京农业大学水稻团队,创造了多项水稻高产记录。他的最新研发成果“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成为农业农村部“绿色增产”主推技术。

原文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802805559320093024&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su-resource&item_id=11802805559320093024&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62781552690&showmenu=false&ref_read_id=ee56ff51-e344-4ce1-8ac4-30261a7efae8_1662786236748&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审核:许天颖

校对:俞佳宁

编辑:田相洁

阅读次数:229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