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江苏科技报】这个暑假,看南农大教授 天南地北施“魔法”

2020-09-02 来源:江苏科技报 作者:赵梦祺 图片:

这个暑假,你在哪里度过?也许你是惬意地吃着西瓜,吹着空调;也许你正在抓紧时间,学习充电。但不管怎样,你的暑假或许都不如这些教授来得“特别”。这个暑假,南京农业大学各大学院的教授走进田间地头、走进森林草原,他们通过种植、养护、技术研究遍施“魔法”,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取得了一项项成果。


“数据预测”大战草地贪夜蛾

今年暑假,南农大植保院胡高教授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他前往云南、河南等地,调研农作物的受灾情况和虫害发生规律。

“今年的气候与往年相比尤其异常,冬春温度异常偏高,越冬虫量偏大,迁飞性害虫基本上乘风而飞,遇雨而停,超长时间的雨季打乱了原有的迁飞路线和发生规律,不少地方出现了迁飞性害虫的大面积危害。”他表示,今年他重点关注了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原产于美洲地区,11~30℃间均可正常生存,可以借助于风进行远距离迁飞。它们会直接在叶片产卵,幼虫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咬掉生长点,造成植株死亡,后期还取食雄蕊和雌蕊,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草地贪夜蛾暴发之处,用“满目疮痍”形容毫不为过。

而胡高此次赴云南,就是和当地专家调研了黄脊竹蝗的发生情况。在那里,还有着一批“驻扎”在实验基地的学生。说起学生,胡高语气骄傲又心疼,“我们在元江的驻地处于低热河谷地区,连着40多天不下雨,夏天气温高达37℃……一开始我们都穿着长袖、长裤,戴着帽子工作,后来就放弃了,太热了,晒伤了就晒伤吧,方便工作最重要”。

陈辉是胡高的博士生,今年3月份便远赴云南工作。最近,他和师弟经常早上6点就起床,田间实验、进乡宣传、下地捉虫,天气虽热,但他们干起活来绝不含糊。晚上是草地贪夜蛾的活动时间,他们常常赶在这个时间段完成相关课题。

目前,他们设置了十几个试验小区使用诱虫灯、高光灯、性诱剂等方法捕捉草地贪夜蛾,再进行数目统计,在了解害虫发生动态和迁飞行为的同时,结合兄弟单位的共享数据,希望能摸清决定草地贪夜蛾迁飞路线和迁飞时间的关键环境因子,从而实现对草地贪夜蛾暴发进行更精准的预测,为科学防控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用“绿肥”把土地养肥

过去30年,化肥的滥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让郭振飞教授把目光投向了“绿肥”。

绿肥可分为豆科绿肥和非豆科绿肥,通过种植绿肥作物,将植物体翻耕到土壤,能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郭振飞目前研究的便是紫云英、苕子、箭筈豌豆等豆科绿肥的育种。

不过,不同的植物品种研究大不相同。“南方雨水较多,紫云英常在种植过程中被淹死,所以我们主要培育耐渍品种。而在土壤盐分高的盐碱地区种植苕子和箭筈豌豆,则需要高产和耐盐碱品种。”郭振飞说。

5月,绿肥作物成熟,郭振飞忙着带领年轻老师和学生在野外采集资源。“做育种一定要亲自到地里去,这样才知道育种材料长得怎么样,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实验数据也要亲自核实比较。”在他看来,太阳再大、工作再忙,都不能阻止他做自己喜欢的事。

除了绿肥,很多植物还是优秀的饲料,但它们却有各自的脾气。比如紫花苜蓿,主要种植在北方地区,低温是降低产量的主要原因,春季倒春寒常常导致苜蓿严重减产,因此,了解其耐寒机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郭振飞表示,虽然他们起步较晚,但目前已选育了一批好材料,这些材料要想成为能在全国推广的好品种,不仅要经历田间实验的考验,还要能在全国各地的极端条件下,茁壮成长。“我们的育种之路任重道远,但只要成功了,我们的荒地就能逐渐变成沃土。”郭振飞说。

让菊花变成脱贫致富的“金花”

立秋对中国人而言,意味着热烈、璀璨变化的来临。今年立秋对王海滨副教授而言,更得“君**作事谋始”。

2018年,一朵菊花搭起青海省乌兰县和南农大的友谊之桥,两年多来,王海滨所在的南京农业大学菊花研发团队多次派出专业教师进行产业对接,建立了高原菊花产业扶贫新模式。王海滨这次跨越大半个中国前往乌兰县,就是要把产业科技对接进行到底,让南农菊花变成乌兰人民脱贫致富的金花。

“我们的菊花产业面临一个很大问题,就是产业链较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青海乌兰县试水高原菊花的深加工,以高原乌菊为原料,进行精油、纯露的提取和口红、面膜、洗发露等衍生品的生产。

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暑假,他还在乌兰县开了个“高原特色休闲农业与花卉产业科技培训班”,为当地农民就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产品深加工和一二三产融合等方面做了重点培训。

忙完这些,夏天也快结束了,但属于王海滨与乌兰的盛大夏日,才刚刚开始。

    原文链接:http://www.jskjb.com/xpaper/news/48165/50157/54382-1.shtml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148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