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光明网】【专家署名文章】依托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和而不同的长三角文化圈

2020-07-15 来源:光明网 作者:卢勇 图片:

作者: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卢勇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这块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迎来了国家政策的高度聚焦。2019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按下了“快进键”。但是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长三角的区域文化该置于何等位置,如何保护和传承长三角地区底蕴深厚、类型多样的优秀农耕文化并古为今用,都是当下必须重视且迫在眉睫的问题。

众所周知,长三角地区农业历史悠久,鱼米之乡、苏杭天堂闻名至今。但是,在当前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浪潮的裹挟下,该区域的很多优秀农耕文化濒临消失,甚至已经湮没无存,令人痛惜。依托长三角地区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打造长三角文化圈,研究其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耦合联动机理,不仅可以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新动能,而且可以唤醒国人对该地区乃至我国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再认知,进而实现其活化传承与价值永续,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全国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长三角样板”。

第一、人文引领,明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文化定位。历史与现实的经验表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一贯是相辅相成的,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推动了各项事业平稳有序发展。长三角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投资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在这块开放热土,如何定位区域文化的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布局,既要讲好长三角的历史故事,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又要以历史文化为平台,推动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在此基础上完善鼓励企业和社会人士参与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在资金及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对贡献知识和力量的个人要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予以鼓励,不断增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发挥人文引领作用,对标国家需求,在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建设中丰富百姓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和而不同,重视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多样性传承。《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一体化”是个关键词,但这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的,文化的多样性表达一直是个重要议题,且得到社会、学界等的普遍共识。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鲁迅先生也曾经提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资讯、交通日益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这里的民族也可以理解为地区,区域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当地百姓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和生产生活中的精神寄托,而且体现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各类文化遗产,甚至是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等生产生活活动之中。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历来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因此,在协调共进与统筹共管的一体化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持长三角区域内的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凝练出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的点、线、圈,才会给我们塑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宜居长江三角洲和润泽子孙后代的福祉所在。

第三、以农为本,摸清区域内农业文化遗产的家底。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耕文化的价值与理念深入人心,晴耕雨读、诗书传家让国人至今仍情怀萦绕。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日俱增。长三角地区襟江带海、人杰地灵,农业的起源很早,最早可追溯到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且域内地形多样、沃壤广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先后在长三角地区评选出5批共计2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就有4项。随着遗产热的升温以及申报与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功能也日益凸显,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中日益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那就需要我们在长三角地区开展深入而细致的识别评估工作以摸清家底,同时分门别类,区分各农业文化遗产的类型及所代表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挖掘代表性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梳理当地的特色农作物资源、畜禽资源、古村古镇、民风民俗等,解析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等传统经验智慧,并加以归纳总结,做到心里有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活态保护与传承弘扬工作。

第四、古为今用,推进长三角文化圈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共荣共存、互为表里的。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一直是城乡二元壁垒的突出体现,也是桎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堵点。2019年5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这对于实现长三角区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立足传统优秀农业文化遗产,推进长三角文化圈建设,无疑是个很好的抓手。农业文化遗产从历史中走来,因地制宜且天人合一,是历经千年实践检验过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超越时空的价值理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可以推进生态宜居建设,可以借力传统乡村文化营造文明乡风,还可以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塑造农业品牌,以农旅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形成新动能,在弘扬农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综上,依托农业文化遗产,助推长三角文化圈的打造,在一体化进程中,注重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多样化表达,深化人与自然、区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此基础上,古为今用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文化产业,乃至乡村振兴等的深度结合,推动长三角文化圈与经济社会的耦合联动、互促互进,全面提升百姓幸福感和满意度。如此,则可立足传统,面向未来,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顺利推进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theory/2020-07/13/content_33989443.htm?from=timeline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106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