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江苏文脉】76年前,这个江苏人为中国研制传染病克星“青霉素”

2020-02-04 来源:新闻网 作者:党委宣传部 图片: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爆发以来,人们一直关心,疫苗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国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地进行着药物开发和疫苗研制;全球多家科研机构和制药公司也加紧研发疫苗和治疗药物。

每一次的进展都牵动亿万颗心。

76年前的中国,有一个年轻人也曾和他们拥有同样的心情,埋头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和时间赛跑,从死神手上抢人。

他叫樊庆笙,江苏常熟人,中国“青霉素之父”。


1911年,樊庆笙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小职员家庭,这座文脉悠长的城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提和青年时代的樊庆笙。

尽管家境贫寒,但他一直发奋读书,立志科学救国。1929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时,第一年的学费都是父亲借的。但是,入学后他年年拿奖学金,毕业时获得金陵大学最高奖项——金钥匙奖,并留校任教。

1940年,洛氏基金会给了金陵大学农学院一个留美名额。成绩优异的樊庆笙成功入选,于是,他漂洋过海去了美国,转而学习微生物学。



1943年的一天,樊庆笙在美国南部的西格兰姆研究所里,再也坐不住了。

他本来只打算来美国读个硕,没想到因为珍珠港事件,太平洋航线全部封锁,耽搁了回国的计划。

他只好在导师的资助下,顺便读了个博,获得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

学霸的人生就是这样一路开挂。

直到有一天,他知道了一个惊天的消息。

盘尼西林在美国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和临床使用!

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盘尼西林,最先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那之后,囿于技术,这种在当时近乎神药的药物,一直无法进行批量生产。

直到1940年代,英国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并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

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

青霉素的大批量生产,挽救了二战中成千上万伤病员的生命。

彼时的中国,仍在艰苦抗战,前方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由于缺医少药,很多人因为外伤感染而失去了生命。伤寒、痢疾甚至是咽喉肿痛,都有可能因为无法及时杀菌而置人于死地。

中国太需要盘尼西林了!

樊庆笙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国!无论前方有多少险阻,都必须带着菌种,赶回祖国制造出盘尼西林。


尽管归心似箭,但是回乡无路,樊庆笙心急如焚。

没过多久,机会来了。一天,他收到威斯康星大学转来的一封信,信件来自“美国医药助华会”。

这个组织是一个民间医药援华团体,决定在中国援建一个血库,用来帮助中国抗战。但是还缺少细菌学方面的检验人才,希望樊庆笙能参加。

对于樊庆笙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回国机会。他毫不犹豫地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去纽约应聘。

他向“美国医药助华会”会长范斯莱克坦露了自己的想法:在回国建设血库的同时,他还想研制盘尼西林。

这一想法得到了范斯莱克的大力支持。他帮助樊庆笙购置了研制盘尼西林所需的仪器设备,还搞到了两支盘尼西林菌种。

后来,威斯康星大学得知樊庆笙的想法,也送了一支盘尼西林菌种给他,这就是中国青霉素研制最早的三支菌种。


太平洋依旧不太平,但是把盘尼西林菌种带回中国研制,为抗日出一份力,樊庆笙一刻也等不了了。

1944年2月,樊庆笙等8名工作人员,携带着200多箱共20余吨血库设备以及足够两年使用的各种消耗材料,坐上了美军的一艘运输船。

当时炸弹就在船周围爆炸,掀起数丈巨浪。但是,一介书生樊庆笙没有感到害怕,他把那三支菌种随身携带,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后来这艘船,终于突破了日本军舰的封锁,绕道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部海域,进入印度洋,历经艰辛,到达印度孟买。

上岸后,他们乘火车经加尔各答到达里杜,再搭乘美国运输飞机,沿着随时可能机毁人亡的“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终于在1944年6月平安到达昆明。

要知道,当时的“驼峰航线”是中国西南唯一的进出口,凶险异常。从1942年4月到1945年8月,美军在“驼峰航线”上援华的飞机,坠毁500多架,机组人员牺牲1500多人。


回国后,樊庆笙一头扎进实验室,不分昼夜地试制,千方百计克服难题,终于在当年成功研制出第一批5万单位高效、低毒的盘尼西林试剂。

这些盘尼西林,在抗日战场上挽救了无数军民的生命,增强了中国人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

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能够研制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之一,并得到世界公认。

盘尼西林研制成功了,可樊庆笙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1946年,他受聘于上海生化实验处,负责盘尼西林菌种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为盘尼西林的批量生产打好基础。

后来,他又托人从美国带回新一代菌种,研制的盘尼西林效价又有了提高。

考虑到“盘尼西林”这个洋名不能广泛被中国老百姓接受,1948年,樊庆笙又操心起给它改名的事。

这种霉株形态上泛青黄色,盘尼西林英文词尾“-in”生物学上常翻译为“素”,那就叫它青霉素吧,这个响亮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正是由于樊庆笙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中国的青霉素从原先的“奢侈品”变成了普通药物。在和平年代,它从病魔手中夺回了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健康和生命。

之后,樊庆笙在杏坛辛勤耕耘60载,还曾出任南京农学院复校后的第一任院长。

今天,我们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校史馆里,仍然可以看到樊庆笙从美国带回来的一支盘尼西林菌种。

老式玻璃管上的标签已经破损,但里面的菌种还“活”着,见证着这段艰辛与曙光。

拼尽全力

终会成功

曙光

就像是76年前

穿越太平洋的炮火

盘旋在“驼峰航线”上空的

那三支盘尼西林

纵然千难万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XXu1n33Ef8i86Z01eGulQ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376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