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

2019-12-23 来源: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中心 作者:朱慧劼 图片:

12月21日-22日,“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农业社会学基本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课题组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共同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井冈山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

12月21日上午开幕式启动。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熊春文教授主持,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姚兆余教授致辞。姚兆余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发展历程、学科建设情况,尤其是社会学学科建设状况。他表示,农业社会学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农业的发展变化,探讨农业的社会功能,农业与技术、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相信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合作研究,会产生很多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成果。

随后,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朱启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春光、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张玉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晓毅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农业与农民》、《村庄福祉生产和治理问题》、《世界农业转型与农业社会学》、《工业化农业与农业社会学》主旨演讲。朱启臻教授指出,农业从来都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学的农业,主要讲农业的特点与社会学意义,要厘清农业与农民、农业与农村、农业与政府、政府与农民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王春光研究员指出政府供给型、集体生产型、民间合作性、市场生产型等四类村庄福祉生产治理的内在机制和问题,提出确保村民的主体性和农民发言权、参与权是村庄治理中的关键问题。张玉林教授认为农业的本质特性是生命·生产·生活集合体,而农业的商品化、集中化和机械化是农业转型和现代化的主要趋势,这一转型对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和环境等带来多重效应。王晓毅研究员从三次工业革命来谈从农村社会学到农业社会学的转向,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渗入农业,使农民脱离农村和农业成为可能,第三次工业化与新技术带来的变革需要我们关注。

主旨演讲结束后,姚兆余教授主持《农业社会学名著译丛》启动仪式。熊春文教授介绍了农业社会学的核心文献、“译丛”的旨趣和编委会成员。商务印书馆南京分社白中林社长介绍译丛第一辑的进展情况。

12月21日下午到22日上午,与会专家学者聚焦“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这个主题,围绕“农业社会学理论传统”、“乡村产业的嵌入与悬浮”、“新型经营主体的行动机制”、“生计、技术与伦理”、“生态文明与农业环境”、“农业文化与乡村发展”等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12月22日中午,“转型中国与农业社会学:理论•议题•实践”学术研讨会闭幕。

审核:

校对:

编辑:朱鹏

阅读次数:30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