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中国教育报】这些高校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要建好这个学科

2019-09-16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党委宣传部 图片:

最近猪肉、水果等食品价格浮动牵动着百姓们的心弦,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农产品的关注和敏感是深入农耕民族的“基因”之中的。

我国被称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多,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较为分散,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加强。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难题,不少农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新农科概念,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一道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6月,来自全国的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省安吉余村,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的100多位书记校长和农林专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浙江安吉围绕新时代农林学科建设开展研讨的情况,代表130万农林师生表达了肩负起兴农报国使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矢志奋斗的决心。

9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

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

你们好!来信收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

2019年9月5日

针对主席的回信,各高校书记校长学习座谈会上也踊跃发言,结合自身学校的学科布局和特色,对“新农科”建设进行讨论。近期,媒体也汇总了各高校书记、校长的言论,整理如下: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涉农专业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要更加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推进学校牵头的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建设,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用,做好农业技术和成果的转化推广。要更加主动地铸魂育人,针对“新农科”发展需要布局新兴专业,打造“神农班”“卓越农林人才”等涉农教育品牌,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兴农务农的新型人才。要更加主动地繁荣生态,发挥学科综合优势,聚焦设计育种、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开展前瞻研究,推动与医工信文理等学科板块的会聚造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涉农学科。

基于当前的形势,国家发展高水平的“新农科”可以在4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开展面向未来的农业研究,我国的优质品种、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先进技术等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必须提前布局设计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培育重大原创成果,解决“卡脖子”问题。二是加大涉农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坚决“破五唯”,防止农科理科化,注重行业产业专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三是鼓励涉农学科在更大尺度上进行跨学科交叉,将学科交叉纳入涉农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类别。四是打通实验、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大力加强农业生态方面的动植物实验基地、农场等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创新园等建设。

兰州大学副校长潘保田:扎根西部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

一是坚持人才培养突出特色,对接“新农科”发展趋势。紧紧围绕西部生态环境特征,聚焦草地退化治理、草地农业发展等,服务我国“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的转型升级,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是坚持一流学科辐射带动,推动“新农科”专业发展。依托学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优势,发挥草学一流学科以及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国家草业科技支撑与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丰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景观工程技术专业内涵,建设符合西部特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农业学科。

三是坚持农林教育改革创新,加强“新农科”课程建设。注重特色课程培育开发,推动世界一流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四是坚持育人途径拓展融合,促进“新农科”校企协同。优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合作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验教学平台体系。推动“引企入教”,与农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将大学人才培养的环节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大学前伸,实现大学与企业人才培养有效衔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服务旱区,争做“五个标杆”

学校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践行“面向国家战略、突出优势特色、作出一流贡献”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始终坚持“顶天”“立地”两个努力方向;就是要持续实施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三大战略,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就是要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切实履行好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人类健康、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创建中国特色********的战略目标,扎根西部,服务旱区,争做“五个标杆”。

一是切实践行“四个服务”要求,培养具有崇高使命感和“三农”情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现代农业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建设好“新农科”,争做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标杆。

二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攻克制约我国乃至世界旱区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争做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

三是坚定不移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争做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

四是坚持开放办学,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发挥牵头组建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作用,强力支撑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争做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

五是加强与杨凌示范区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省部院共建机制的优势,携手拓展与北方旱区各级政府的深层次合作,争做促进校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勇于转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回信将进一步提高农林院校的战略地位。农林行业因为工作环境艰苦、薪资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行业竞争力不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相对弱势位置。农林行业的弱势,决定了农林教育的弱势。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吹响了关注农林高校的号角。未来,社会各界、教育行业一定能够更加重视农林高校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源,高等农林教育一定大有可为。

回信指明了农林院校的发展方向。东北林业大学将从以下方面发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落到实处。

一是立足生态优势,发挥学科特长。东林有林学、林业工程两个“一流”学科,完整涵盖了林业行业的产业链,学校无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还是在社会服务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对于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学校能够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也有能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东林贡献。

二是勇于转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随着林业行业的转型发展,东北林业大学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成立了全国首个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林业+人工智能的总体思路,成立了林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下一步,学校将面对国家战略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出台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探索实践“新农科”,致力于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培养托举现代化农业的时代新人

第一,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党中央和总书记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回信指出,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涉农高校在新时代推动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大有可为的信心,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心。

第二,肩负兴农强农报国使命。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办学使命和方向,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扎根农村、奉献农业,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其次,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持续的科技创新支持乡村振兴,在不断实践中培养托举现代化农业的时代新人。再次,要不断孵化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凝聚改革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有可为的“三农”事业做得更美、做得更强。特别是坚定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化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来加快推动“新农科”建设。同时,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这是我们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中国农业大学一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将小我融入祖国建设发展的大我,吹响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集结号,向党和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洪元:增强办好涉农高校的责任感使命感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三农”事业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应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从夯实国家政权基础和党的执政基础高度深刻领会,从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关系角度准确把握,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求上深入思考。

二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把握正确办学方向。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凝练和聚焦到为“三农”事业服务上来,充分发挥林业高校一流学科优势,加快推动“新农科”建设,培养更多热爱林业、扎根农村的一流人才。

三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用回信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首先,把学习贯彻回信精神纳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要内容。其次,把回信精神作为办学治校、服务国家人民的指导思想。适应从“绿化祖国”到“美丽中国”转型升级时代需要,满足从保护生态环境通向建设生态文明战略要求,全面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再次,把回信精神作为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的努力方向。在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强化服务“三农”要求,在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上进一步突出农林特色,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上进一步体现强农兴农责任。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利根:人才为基科技为犁,耕耘“三农”沃土

一是夯实人才培养之基。我校出台了加强一流本科教育的二十条意见,加快推进“新农科”发展,全面推进“大国三农”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改造传统专业立“金专”,以建立金善宝书院强“金课”,以打造农科教合作基地建“高地”,以书记、校长、教授担任班主任育“农人”,为“三农”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二是明晰科技创新之路。把牢学科专业龙头,对标国家重大需求,通过作物表型组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登建设一流之“峰”;构建“强势农科、优势理工科、精品社科、特色文科”的生态分布,拓建设一流之“广”;开辟人工智能、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等新兴交叉学科,紧跟建设一流之“新”,始终用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方法,为培养能够胜任解决全球和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卓越人才提供新鲜素材。

三是扎深服务“三农”之根。以我校牵头成立的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为发力点,率先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间、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示范区;以中西部地区为着力点,在贵州麻江等贫困地区,构建“优势学科对接特色产业”的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南农麻江“10+10”行动计划、推广“双线共推”“两地一站一体”等新载体,将“大论文”写在“大土地”上,为培养“三农”英才提供肥沃给养。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召虎:答好“新农科”建设新时代考卷

一是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胜任力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为重点,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布局新专业,着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培养知农爱农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产出更多引领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原创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加强新兴交叉研究机构建设,推动产学研用融通发展,通过组建大团队,建设大设施,凝练培育大项目,争取产出大成果、解决深层次系统性问题。

三是加快建设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农科”集群。围绕农业系统价值链、农业产业生态链、农业产品健康链,用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构建为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建设提供全域支撑的“新农科”集群。

四是写好脱贫攻坚“后半篇”,建好乡村振兴“示范点”。强力推进党建扶贫,开展党建“1+1”共建行动,继续实施“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三个一批”教育扶贫行动,助力定点扶贫县2019年按期脱贫摘帽。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群众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全方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华农方案”。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3年来,学校深入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打造了50个五链合一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被省委、省政府作为一条科教兴农的新路子在全省推广。下一步,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定走好新时代“太行山道路”。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饶桂生:让“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以专业课程育人案例编写为切入点,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本为本,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农科”,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三是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围绕确保粮食、食品和生态“三大安全”,加强科技研发推广,创新驱动农业绿色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科教、产学研深度融合,集成优势协同创新,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四是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加强区域农业试验站、校企合作平台和“三结合”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将其打造成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大平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大课堂、现代职业农民培育的大学校、农业现代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推动高等农林教育跨越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于全面推动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坚信,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春天”已然来临。

我们深知学校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光荣使命,将加快探索和实践“新农科”,近期着力推进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以本为本、持续发展。我们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农林业时代新人作为实现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理念,努力形成农林大学基业长青的良性循环。

二是坚持生态引领、特色发展。我们将倍加关注通专融合、素养本位和全面成长,用生态化的理念、生态化的教育、生态化的校园、生态化的管理,不断致力于培养一大批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

三是坚持复合交叉、融合发展。我们将统筹“进一步持续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学科、构建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科生态”两大目标,按照“面向未来、聚焦农林、彰显生态”原则,全力打造六大全产业链学科专业体系。

四是坚持追求卓越、多元发展。我们将面向未来农业和全面现代化的美丽乡村,继续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致力于培养新的农林业产业形态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五是坚持多措并举、创新发展。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夯实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等改革措施的初步成效,进一步巩固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推动学科和专业的同向提质、协同并进。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9-09/16/content_524421.htm?div=-1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265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