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陈发棣教授科研团队做客研究生系列访谈 讲述“秾”情菊花故事

2019-06-08 来源: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 作者:王敏 图片:

菊花位列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有很高的产业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傲霜开放,有着低调的华美,朴素的热烈,恰似南农人“诚朴勤仁”的品格。20多年来,我校陈发棣教授课题组围绕菊花进行科研攻关和学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2018年,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为深入了解菊花科研团队背后的“秾情”故事,6月6日晚上19:00,研究生工作部、校研究生会邀请陈发棣教授科研获奖团队做客我校研究生“聆听”系列访谈活动。陈发棣教授、王海滨副教授和博士生关云霄作为嘉宾出席访谈,容纳240人的教四楼报告厅座无虚席。


陈发棣在访谈中讲到自己从学生到教师在南农三十二年的学习、工作经历,深情回忆了李鸿渐教授和陈佩度教授两位导师指引自己走上菊花研究之路的故事。老一辈南农科学家对事业真挚的热爱,对科研不倦的追求和对学术严谨的态度,深深影响了菊花科研团队,使专注、坚持和严谨成为团队的行事准则。

作为陈发棣教授指导的研究生,王海滨副教授和博士生关云霄在访谈中分别用“德高、身正、专注、严谨”和“严而不威、松而有度”来描述陈发棣教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原则和方法。王海滨还分享了他3次前往青藏高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海拔5108米的米拉山口找到宝贵的紫花亚菊种质资源的故事。

谈到导学关系,陈发棣认为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导师要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以德育人,全方位育人,不仅在学业和科研上指导研究生,还要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生活等各方面引导和关心研究生,成为研究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谈到学术道德建设,陈发棣指出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对导师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保有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导师应跟踪、把控研究生培养过程,对研究生的实验过程和学位论文进行把关,严格防范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

种植一片菊花,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一批农户,富裕一方百姓。陈发棣科研团队不仅深耕菊花基础研究,在产业推广和精准扶贫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贵州麻江的菊花产业扶贫工作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菊花园”模式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复制。访谈中陈发棣强调,科研绝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必须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产业问题驱动创新研究。

作为校长,陈发棣还阐述了自己对学校发展的长远思考与规划。他说,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世界一流大学,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一些优势学科能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主要办学指标能达到世界一流标准,到2050年左右,学校要有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要达到世界一流,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最根本的是人,最关键的是制度。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和一套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热情的制度。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他希望广大研究生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努力做出更多贡献。


“南农品质、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在陈发棣教授科研团队的访谈中被多次提及。本次活动的主办部门研究生院表示,希望分享的菊花科研的故事,鼓舞广大研究生养成良好习惯、锤炼南农品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开拓学术视野、培养世界眼光,推动我校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36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