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柳堡逸事

2019-05-16 来源:宣传部 作者:沈启武 图片:

闲暇之余整理尘封的文档,看到了一叠旧笔记本和一些泛黄的老照片。其中一组1965年在江苏兴化的照片使得当年丰富多彩的实习生活又呈现在眼前。
  兴化地处江苏中部的里下河地区。它是由长江、淮河携泥沙冲积而成的,在地质构造上称为潟湖,因它四周高,中间低,老百姓形象地称它为“锅底洼”,兴化则处于“锅底的锅底”。这儿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湖荡相连,河道水网纵横交错,电影《柳堡的故事》的外景地就是这一带。我们实习中发生的故事正可谓“柳堡逸事”。

初到柳堡
      1965年3月初至6月中旬,我们南京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现南京农业大学环境资源科学学院)的20名同学被安排在江苏兴化县垛田公社的姚家、严家两个生产大队实习。春夏之交,那里正像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里唱的那样美: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3月12日天刚刚亮,我们就离开了县城。由于河网密布,当地无船不能成行。我们许多同学是第一次在湖荡里乘小船,既新鲜又有些担心。船工先把我们的实习工具:经纬仪、土钻、渗漏筒等放好,我们小心翼翼提着网兜,里面装有毛巾、茶缸和排球、胡琴、笛子等文体用品,背着简单的行囊坐上船。我们一行所携物品中,除了测量仪器,最值钱的是华侨同学李云香从南洋带回国的那部长方匣子双镜头照相机了,取景时要从上面俯视,用120胶卷;幸好有了它才留下这些珍贵的照片;其次,是带队老师徐盛荣的夜光手表,他是南方人,讲课时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在实习的日子里,大家轮流值班,谁值班就可以荣幸地戴上徐老师的手表以掌握时间。湖荡里景色旖旎,大家一路欢歌先到了公社,因为公社到大队没有客船,姚家接我们的船迟迟未到,我们只好搭乘着社员到公社碾米的两条木船到了姚家大队。村子里有所小学校,生产队长让我们先在操场上休息,他到村里为我们落实到贫下中农家的住处。在这交通闭塞的水乡小村,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很是惹人瞩目,慢慢地我们四周围拢了不少社员,他们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议论纷纷。还没等我们回过神来,突然人群中一个看似精明的小伙子高喊道:“把戏团来了,快来看啊!”这下热闹了,我们被社员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原来他们把我们的实习工具和文体用品认作演出的道具,把我们当成走村串乡的江湖艺人了。我们一时也解释不清,而社员们一个劲地喊着:“唱一个幺!耍一个幺!欢迎,欢迎,快快快!”搞得我们面红耳赤,不知所措。直到队长来了才给我们解了围,社员们怏怏地散去。这儿交通闭塞,难得有文化娱乐活动。看着他们失望的眼神,我这个实习班长未和大家商量就向乡亲们作出了许诺:等我们完成实习任务后,一定给大家演一场。
李力院长到姚家
      5月9日王天光老师通知我们,近日李力院长和系领导要到姚家看望大家,还要召开座谈会,让我们作好准备。次日正好是我们10天一次的休息日,薛辉云同学撑船,我们姚家的11位同学全体出动,到魏庄集上去采购,准备“盛宴”招待院系领导。在船上大家七嘴八舌商定了菜谱:茨菰烧肉,炒青菜,凉拌金花菜,香油调咸菜,主食是手擀面。细心的生活委员薛祝田专门作了分工:女同学做菜,男同学烧火擀面。我自告奋勇做头一道大菜:茨菰烧肉。
      11日上午,县里专门派了小汽艇送李力院长、系里的朱克贵书记、崔秀芳、鲍士旦老师来到姚家。严家的9位同学也过来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高举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面红旗。那天,借用了小学校的教室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大家按照老师的要求汇报完之后,李院长的一席谈话让我至今难以忘怀。他动情地说:“你们在这里的实习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耕作制度的改革是一场革命……还有一个原因我必须来看你们,听说这里发生了流脑疫情,我很担心。上月安排了黄瑞采主任来了解疫情,要求确保你们的安全。虽然得知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我还是不放心。你们知道吗?我们国家目前还不富裕,一个大学生要靠五个整劳力的农民一年辛勤劳作来供养;党和国家是花了很大的代价来培养你们的。现在国家急需人才,你们还没毕业已经有许多单位到学校来要人了。你们都是国家的宝贝,在这儿万一有什么闪失,我可负不起责任哪!”听了院长的谈话,大家的眼眶都噙着泪水,顿感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同学们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领导期望,要脚踏实地搞出点名堂来!
       中午,大家拼起了课桌,用洗脸盆、茶缸、饭盒作餐具热腾腾地盛上“四菜一面”,李力院长一行和我们共进“午宴”。饭桌上还有段小插曲:我请老师们尝尝我做的“扬州名菜”,徐老师站起身夹了块红烧肉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后,不无幽默地说:“嗯,蛮好,蛮好,是徐州风味的扬州菜。”看着大家不解的神情,我解释道:“我祖籍扬州但是在徐州长大的,南方烧肉要放糖,这里买不到糖,盐又放多了点,大家凑乎吃吧……”同学们哈哈大笑,纷纷将筷子伸向“徐州风味的扬州名菜”,片刻工夫,那盆菜就见底了……那一餐虽然“席”上没有美酒佳肴,但师生们都沉醉在浓浓的师生情意之中,直至今日还令人回味无穷。饭后,我们陪同院、系领导查看了试验田并在汽艇上合影留念。1995年,我回母校参加毕业30年同学聚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史志》(1914-1988)P.255上看到如下记载:“1963年秋,土化系同学在兴化蹲点,试验推广沤改旱。发现把一年一熟的沤田改为一年二熟的旱地必须引种绿肥。苏北地区原来不种绿肥,土壤中缺乏紫云英根瘤菌。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和扩大试验终于将人工接种试验成功,并在兴化县逐步推广种植,到1965年全县推广面积达10万亩。”那次李院长的到来,决定了科研基地的重新布局和试验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在实习结束回校后,我们接到了分配方案,土化系40位同学被分配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个分配方案历史地见证了当时祖国各条战线热火朝天搞建设、急需人才的大好形势。
“把戏团”演出
      实习快结束的时候,为了兑现进村时的承诺,我们利用休息时间学新歌、练老歌,编快板、排喜剧。请村上的妇女主任姚凤英教唱“栽秧号子”“自由调”“八段锦”。看我们真的要演一场,徐老师提出了要求“这场演出是为了增进和贫下中农的阶级感情,活跃农村文化生活,通过演出宣传雷锋,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朴素感性的许诺成了政治任务,谁也不敢怠慢,可是,同学中除了吴宝如和王明霞、朱德彰几位文娱骨干外,能歌善舞者几乎没有,要组织一场演出谈何容易,必须人人上场。好在大家热情很高,竭尽全力编排了大合唱:“掀起生产新高潮”“请到我们山庄来”“学习雷锋好榜样”;女生小合唱“栽秧号子”“自由调”;女生表演唱“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香”;快板“新社会新风尚”等等。
5月24日先行彩排,经审查后,我们到县文化馆借来幕布、汽灯、几套演出服和化妆品。在大队场院里搭起台子、挂起灯,把紫色的幕布挂在山墙上。还没正式演出就有不少老乡来打探消息,6月4日晚上演出时,场院里,屋顶上,墙头上到处挤满了人。还有许多老乡是从临近大队撑船来的,两个多小时的节目个个受欢迎,编排节目演完了,老乡们还不过瘾,一个劲地喊着:“好不好,妙不妙,再来一个要不要……”于是我们又唱起了栽秧号子和老乡们拉起歌来,那晚水乡成了欢乐的海洋。那场演出既没有大腕也没有舞美、音响,但那热烈的场面,真挚的感情,真不亚于当今的“心连心”。
      次日,大家意犹未尽,留下了“剧照”。每当看到我那留下来的剧照,自己都忍俊不禁。因为我除了满面笑容外,根本没有舞姿可言,是老乡们把我“捧”上了台。演出成功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和欣慰。老照片记录了历史,也唤起我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沈启武
2005年11月8日
沈启武,女,汉族,1943年8月15日出生,1961-1965年就读于南京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土化611班班主席,南农第七、八两届学生会委员生活福利部部长。工作后,曾任枣庄市第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

审核:

校对:

编辑:谷雨

阅读次数:136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