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走近明朝服饰:在布料花纹中感受文化传承

2019-05-16 来源:宣传部 作者:杨子晗 图片:

在《国家宝藏》以别样形式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后,广大观众对“汉服”的反响最为热烈,在夫子庙、老门东等古色景点里,不乏相约古装出行的青年男女,一时间,成了南京的一大亮丽风景。
       近日,央视特别节目《国家宝藏》服饰顾问之一,绘制了《Q版大明衣冠图志》、微博粉丝破100万的“撷芳主人”董进作客南农,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关于明朝服饰那些事儿的鱼丽之宴。
       刚走到大活门口,就被穿汉服的女孩子吸走了目光——一身珠华色长衫,领口处简单的三个盘扣,下摆暗纹优雅,头上发髻束得讲究而整齐,简单的挂饰更是锦上添花,而另一个女孩则更是“装备齐全”,深衣、袍衫、襦裙、襦袴、腰封一应俱全,不禁让人想起李贺的那句:“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入场之后,早已是人声鼎沸,灯光亮起,全场屏息,撷芳主人缓步而至——红底色卫衣上盘踞着一条五彩金龙,右肩刚好是龙尾扫过的位置,鳞片闪耀,左肩上绘着五彩祥云,处处透露着浓浓的中国意蕴。
      董老师首先介绍了服饰的历史背景:明朝重等级观念,这也直接体现在了明代的服饰文化中,“垂衣长,阶级分明也”。明朝服饰和阶层呈现倒三角的关系,等级越低所能穿着的种类越少,故士庶之人无祭服、朝服、礼服、公服之说,仅便服、祭服、丧服几个种类。有趣的是,循着“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思想,明制规定农人可穿绸、锦制的衣服,而商人不可,以显示农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事实是,农人的经济实力并不能负担得起绸、锦,而富裕的商人才是绸、锦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所以,在之后明朝服饰制度也悄然发生改变。
      明代服饰有着不少有趣儿的冷知识。古人眼里红腹锦鸡是比凤凰还要尊贵的,只因身上五色俱全,因此在皇后的衣裳上常用红腹锦鸡的图样;衣袍上无论禽兽只画雄性,所以即便有两只仙鹤两只狮子,也只是两只雄鹤雄狮对唳对鸣,怕是出现不了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的场景了;明朝男性也爱美,无论黄发垂髫在素雅的道袍下穿红鞋,是明代诗人男子的典型穿搭;飞鱼服可不是锦衣卫专属,只不过现代的影视作品将其作为锦衣卫的标签化,飞鱼服在明朝不过是一种常见的服装形式。
           关于明朝服饰的小典故
      寿袍接受“私人订制”
      每当皇帝寿辰与节日临近时,主管寿袍定制的人员就要大开脑洞,头脑风暴一件特别的寿袍,既要符合天子威严,又要贯穿民俗风情。寿字下一只白兔,为了庆贺那个在八月十七皇上的诞辰,特与中秋玉兔联系;你再看那两条巨龙盘桓下的两只吐着云气的山羊,正代表着“阳(羊)气”;又或者七夕鹊桥日,袍上牛郎织女鹊桥银河,你敢想象这是织绘在为当今圣上贺岁的龙袍上?
       僭越之意上“吉服”
       古人服饰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服饰界更是有“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的说法。可到明代,不止百官甚至百官家中女眷,街头百姓在服饰上都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僭越之心。自古龙只属皇室,龙头蟒身更是皇族强势的图腾,而民间接连而来的仿品:龙首鱼身,龙首麒麟身的“高仿龙样”深受百姓青睐。而能包容这种行为的,也只有在节日或是喜庆之日才穿的“吉服”了,为了不打破节日的吉祥欢庆,皇帝都默认允许。
       古代也有“闲鱼”市场
       上文提到的吉服只在节日期间穿戴,并且每个节日都要不同,再加上吉服制作复杂劳神,价格昂贵,使许多百姓不能享这节日之乐,于是民间便办起了“典衣铺”专门出售回收二手吉服,这样一来,高价买来的吉服不必成为陈年旧货,穿完即甩,捞得回本,穿得了新衣,也让无力承担原价吉服的百姓有了机会。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典衣铺”的招牌。
      “清越之音”失之不返
       文武百官身着的冕服两侧都配有垂绅,由大小玉石玉珠构成的配饰,因会发出清脆响声又称“叮咚”或“叮当”,每当朝时,百官垂绅皆响,叮叮咚咚,世人皆叹好一片清越之声,但这声响在明世宗的一次祭奠上戛然而止,祭祀时明世宗的垂绅与跟在身边的上宝司卿的垂绅缠到一起,好不尴尬,于是皇帝当即下令百官的垂绅都要由红纱佩袋隔开方可避免尴尬。自此朝堂之上寂静无声,世人感慨世上再无“叮叮当当”的清越之声。
      丧期庆礼怎么办?
      古人思虑之精细着实让人佩服,从丧服的五等划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每个都对应不同亲属关系,为你穿丧服的才是“五服亲”。普通百姓不可能常备五种丧服,便又变化出了普适性的“民间丧服”版本。若是在丧期遇到吉庆日,可以穿普通的素色衣服,着孝髻素银头面。如《白蛇传》中,白蛇出场时说自己是一个青年丧夫的寡妇,也是从服饰颜色上突出自己“白”蛇的特点才建立的人设。
       一场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下来,完全沉浸在老师的布料花纹,步摇钗钏里,意犹未尽。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中华服饰这一扇门,若想通晓中国深邃的传统文化,还需走进这个充满上下五千年秘密的国度去探索,从图形纹路中探索美感,从玉石的棱角中感受历史变迁,从华服柔软的布料里感受文化传承……国家有宝藏,只有我们守得住这看得见的宝藏,才能传承这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文化,这影响我们世代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不可熄灭的本源之火。

审核:

校对:

编辑:谷雨

阅读次数:38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