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报】有机肥料的“开路先锋”

2019-04-30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党委宣传部 图片:

沈其荣

40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也许读者会想象我已经是一个老气横秋的有机肥专家,其实我对有机肥事业的憧憬,还像是三十出头的“牛犊”,中国13亿亩农田土壤的生物活性有待提高、5亿亩次经济作物土壤的微生物区系需要调控、18亿亩耕地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正在嗷嗷待哺,亟待我们这些资源环境的同仁们携手努力,拯救土壤,拯救土著有益微生物,也要让外源有益微生物带着“馒头”(有机肥)下地,在土壤中生存、繁殖,让土壤世界充满益生菌的爱,重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景观。

■本报记者 王方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土壤酸化,土壤肥力明显退化;而传统农家肥施用起来费时费力,成效较慢,每年有数十亿吨农家肥变成了农业废弃物而随地弃置,严重污染农村生态环境。

如何让农民能像施用化肥那样容易地施用有机(类)肥料,让农村富有而文明?40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沈其荣献身土肥事业,致力于解决有机(类)肥料制造和施用的科技难题,研发出各种新型肥料制造系列工艺和产品40多个。日前,沈其荣被授予第六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科学“种子”,从土壤中生长

1976年初春,沈其荣所在的生产队来了一个在校大学生。在茶余饭后的闲聊里,“土壤是从石头中风化而来的”“土壤中有数不尽而看不见的微生物种类”……这些对当时只有高中知识的沈其荣来说,神秘而有趣,就像一颗“种子”种进心里,悄悄发芽,不懈生长,挥之不去。

恢复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江苏农学院土化系,因为他深知这个专业肯定有科学的内容。

1978年3月10日,沈其荣踏进了大学之门,开始探索“土壤是从石头中风化而来的”奥秘。师从当时国内最知名的有机肥专家之一裴保义教授门下,他不仅学习了土壤的发育与形成,更懂得土壤肥力是作物生产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

本科毕业,他又一头扎进植物营养专业继续深造,整整六年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科研训练,为他今后的科学研究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大学入学到博士毕业,沈其荣用人生的黄金10年积累了厚厚的科研底蕴。

“肥沃”土壤,迎来科学的春天

1988年1月,沈其荣成为南京农业大学一名青年教师,第一个科研项目是有机肥改良滨海盐土的研究工作。1989年底,时任江苏省化工厅厅长徐以达发现,规模化养鸡场的粪便应该做成商品有机肥来利用,便找来沈其荣这个当时做有机肥最年轻的后生,拿出2万元给南京农大,立项研究鸡粪资源化利用。

他立即着手进行商品有机肥产品研究,在当时经费拮据的情况下,依靠太阳晒、手工搓制造了600多公斤鸡粪颗粒有机肥,花了他整整3天时间!“手上浓浓的鸡粪味,让我对商品有机肥研究产生了别样的情感。”

1992年,沈其荣的“优质有机肥堆制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特征研究”项目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有机肥研究领域进入国家视野。当时作为面上项目,20万元经费已然不少,但用于规模化的堆肥研究,还是十分紧张。

为节省经费,沈其荣继续在自己的实验室做堆肥,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关紧门窗,以免堆肥的气味影响其他老师。“每天回家,夫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口把衣服递给我,换了再进屋。”3年的国家基金项目,使沈其荣获得了不同原料堆肥的菌种,这个实验室也成了中国有机肥产业发展的最初发源地。

1995年和1998年,沈其荣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资助,研究不同有机肥养分转化和循环特征,这位有机肥研究的少帅也由此确立了在中国有机肥研究领域的地位。2000年,沈其荣及其团队全面开始有机肥产业化技术工艺研究,研发出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制造新工艺,显著提高了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的效益和品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学农人都知道农业生产周期长,而有机肥专家更知道,有机肥主要是为了培肥土壤,对当季作物的增产效果并不明显。沈其荣又开始思考如何研制更好的产品,使有机类肥料产品的当季增产效果能与化肥相媲美,从而提高农民施用有机类肥料的积极性。

这时候,正赶上国家对农业科技的大规模投入,他带领团队在科技部和原农业部的专项资助下,建立了生物有机肥制造新工艺,筛选出对作物生长具有显著作用的芽孢杆菌,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二次固体发酵新工艺,使得新型有机肥里含有更多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益生菌”,让庄稼长得快、长得好,还不生病。该成果和产品不仅广受农民欢迎,还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核心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

变废为宝,做得更彻底些

“在我们土肥人眼里,没有真正的‘有机废弃物’,它们大多可以用来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从这个愿望和思路出发,近几年,沈其荣团队又在利用病死畜禽酸解获得的氨基酸和作物秸秆研制木霉全元生物有机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经过长达8年的技术攻关,沈其荣及其团队筛选得到能够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和拮抗土传病原菌的木霉功能菌,并且发明了简便易行的木霉固体菌种生产技术工艺,在国内外首创木霉真菌在一个敞开的空间且基质材料无需严格灭菌条件下生长和产孢技术,该发明是同年最具创新点的发明专利之一。

为了找到木霉真菌的最佳有机营养载体,他们又进一步研究筛选到快速分解作物秸秆的微生物菌群,研发出大规模利用作物秸秆类植物性原料制造腐熟堆肥的工艺。将腐熟秸秆堆肥、病死畜禽酸解氨基酸和木霉固体菌种用以制造木霉全元生物有机肥的成果获得2018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两个核心专利分别获得2017年和2018年国家优秀专利奖,已有20多家大型企业转化相关技术工艺和产品,预期木霉全元生物有机肥将成为今后肥料产业的主导产品之一。

利用农作物秸秆、芦蒿杆、中药渣、树枝落叶等原料快速制造腐熟堆肥的大规模产业化景象,已经在江苏南京八卦洲、新疆农六师、吉林农安县、黑龙江富裕县等地推广开来。

可以预见,未来的美丽乡村,没有废弃物、土壤酸化被止住、土壤肥力持续提高、农产品又香又甜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640.s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115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