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代表委员热议教育部发文要求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

【南京晨报】全国人大代表朱晶:不能盲从学历,把它看成个人能力的“背书”

2019-03-15 来源:新闻网 作者: 图片:

2月底,教育部发文称,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两会期间,包括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内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纷纷表示认可,认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理所当然能毕业,建议构建合理的分流机制。两会代表委员认为,不能盲从学历,把它看成个人能力的“背书”。

教育部发文

狠抓学位论文

和学位授予管理

2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健全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

《通知》称:培养单位要珍惜用好办学自主权,加强自律,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责任。

培养单位要突出学术诚信审核把关,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举一反三,防范在前,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日常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依法依规从快从严查处。对当事人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和学术惩戒。

代表委员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

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能理所当然毕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认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理所当然能毕业,他建议构建一个合理的分流机制,让适合的人读下去,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然后尽量地按时毕业;不适合的,要分流。

据了解,目前我国可能有65%的博士无法按期毕业。对此吕建代表表示,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从年限上来看,三年博士最长八年毕不了业。

“博士是国家创新的一个重要力量,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三点:我国的博士培养模式怎么样?导师的投入是否足够?学生个人是否努力?”吕建代表说,目前我国的博士教育体系是开头松——中间松——毕业严,“那么,能不能在中间过程也严格起来?一旦严格要求,老师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在学问上关心学生,在思想品德上、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影响学生。”南京大学有一个433博士培养模式,明确了中间过程严格要求,每一次资格考试必须有15%的人不能通过。

吕建代表还建议建立博士服务体系,包括博士生在读期间待遇能不能提高一些?碰到的心理问题、发展中的困惑,由谁来支持?论文必须自己完成,没有任何的捷径好走,但在其他方面,希望国家可以多一些关心。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晶

不能盲从学历,把它看成个人能力的“背书”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朱晶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基础学科研究、创新学科研究都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创新性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这就给研究生教育带来新的课题,需要严把“学术关”,把真正适合做研究的学生选拔出来,经过导师的系统性学术培训,使得其具有科研能力。朱晶代表说,当下仍存在盲目追逐学历的风气,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考博队伍,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们对于学历的追逐。这就需要全社会进行理性认识,每个人也需要更清晰地给自己定位:“究竟自己适不适合进行学术研究,并且是否能坚持下去。”

朱晶代表表示, 南农经管学院针对博士研究生毕业率不高的情况,实施“答辩前置”,“会针对在读博士的选题进行预答辩,由专家组来评估,这个研究方向是否符合基本的条件,是否有继续深度研究下去的价值。一旦发现偏离,在第一时间就会进行纠正,让学生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和论文方面的准备。”朱晶代表说,这种模式使得博士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研究进展,对标找差,减少后期中期考评不合格以及后期不能毕业的潜在风险。

朱晶代表说,随着考研的人数量日益增加,每个人要理性去看待,不能盲目跟随,更不能把学位看成是个人能力的“背书”。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

未来人才培养或许会打破本科、硕士、博士体系壁垒

施大宁委员表示,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时代的到来,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的、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发展的模式。施大宁委员认为,将来毕业生或许会打破本科、硕士、博士这一体系的壁垒,甚至没有毕业就去工作了,之后再回来学习,还可以拿到学位。目前斯坦福大学的开环计划就是如此,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施大宁委员指出,“过去学校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企业就用什么人才。但是这种模式当前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科技革命的要求,必须进行流程改造。”  当今世界,知识体系更新快、技术发展快,将来从学校走出的人才,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或者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未来合格人才的标准,施大宁表示,在学校里接受到最新的科学技术训练后,还要有创新的思维,这样的人才到企业之后,不是像过去一样单纯地服务于这个企业,而是要在某一个点上引领企业的创新发展。

施大宁委员表示,南航去年花了一整年时间,进行了全校范围的教育思维大讨论,明确了新形势下南航人才培养优势与问题并存的“态势”,也明晰了未来一段时间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胜 摄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阳阳 仲永 摄影报道)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217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