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法治周末】【专家署名文章】涉“种族主义”英大学向中国学生致歉

2019-01-23 来源:新闻网 作者:党委宣传部 图片:

 

英国利物浦大学。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姜姝

“种族主义”的幽灵,每次在校园出现,都会“天然”地引起一阵阵口诛笔伐。又到期末季,英国利物浦大学在官方邮件中专门用中文标注了“舞弊”一词,因涉及“种族主义”,引起中国留学生的强烈抗议,“软拳头”出击占据舆论高地,使得校方最终对此事发表道歉声明。

大写的中文舞弊

据英国媒体1月16日报道,事情缘自一月考试季来临前,英国利物浦大学下属学生服务中心的福利咨询与指导部门发布了一份网上通知,警告学生考试不得作弊,在通知之后还画蛇添足地增加了引发争议的下面一段话:“我们发现我校的中国学生通常不熟悉英文中的‘cheating’一词,因此我们就此提供其中文翻译:舞弊。”这个通知立即在中国学生中激起强烈的批评,有人在公众请愿网站上发起请愿活动,要求利物浦大学就此事公开道歉。

请愿书指责大学有关部门发布上述通知是不负责任、傲慢且带有歧视性的行为,伤害所有国际学生,尤其是那些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学生,上千人在网上支持了这一请愿。该事件也引发了媒体关注,对在利物浦大学一些中国学生进行了采访,学生们均表示这份通知将中国学生单列并使用中文标注不妥。该事件在社交媒体上也引起声讨。

目前,英国约有9.5万名中国留学生,且中国是在英留学生最大的生源国。利物浦大学和中国交往合作关系密切,在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十大英国大学中名列榜首。该校福利咨询与指导部门后来在推特上发表了相关声明进行澄清,称这件事是学生们产生了误解,该邮件“并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学生群体,只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尽可能地获知信息”。

随后,校方也对此事发表了致歉声明,辩解称:以往就出现过中国学生对英文术语不理解的情况,加上中文翻译只是为了更好地传达考试规范。对于校方的这一辩解,中国留学生们不买账:什么时候“cheating”成为一个专业术语了?太搞笑了吧!有学生怼了回去:“我看你们不知道中文的‘种族歧视’这词吧,那我也给你翻译一下,racism。”

最终,校方代表副校长珍妮特·比尔通过利物浦大学的推特官方账号向所有国际学生表达了歉意,并表示这封邮件造成了对学生的严重冒犯,伤害了各方感情。她承认“这是一个错误,不代表校方对中国学生的尊重态度”。珍妮特同时表示,校方会为这个错误担全责,将重新审视考试程序,并采取适当行动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种族歧视的流毒

根据“自由信息”调查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去年牛津大学三分之一的学院没有招收英国黑人学生,且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招收黑人本科学生的比例只占全部招生的1.5%。为此,工党黑人议员戴维·拉米公开批评这些百年名校的招生政策,认为这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并指责这是一种“社会隔离”。

不只是针对黑人,学校对东欧移民、穆斯林和亚裔的种族歧视也屡见不止。不久前,发生了一起一名波兰女孩因不堪其英国同学的种族歧视和霸凌在所在高中上吊自杀的事件。

一些在英小留学生都表示曾经遭遇过种族歧视的攻击,一位中国女孩讲述了她遭遇的“种族偏见”:“对于我来说,最初适应大学的环境是比较困难的。当我想与我的同学交谈时,他们常常表示抗拒。我做小组发言时,有些同学甚至不愿意听我讲话,这让我觉得非常不友善。在大学里,我第一次感觉到我是一个局外人。”

更糟糕的是,很多英国华人对种族主义大多处在一种漠视状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反种族主义的内部机制,二者也因为华人总持有一种息事宁人的态度,任由种族歧视的现象蔓延,最后即使华人打电话报警,警方不见得会支持。

久而久之,华人也就不去报案,面对这种情况,自己小心一点就好,沉默是金。虽然英国法律强烈反对种族歧视,许多法律机构也都愿意为遭遇种族歧视的人提供援助,但真正站出来反抗的华人仍属少数。面对种族主义的进攻,这种态度是可悲的,亟待作出改变。

不仅如此,一些机构性的种族主义和政策性的种族歧视也难以回避,特别是在工作场所、学校、日常生活里。比如,硕士毕业的外国人如果想进入英国工作,必须付出更多——读更多的书,拥有更多的工作经验,你才有资格和英国人竞争,这就是一种政策性歧视。虽然传媒机构现在开始实施“多样性计划”,但因为文化背景、阶级背景的差异,很多时候外国人还是很难融入英国白人的文化圈。

据一位中国留学生自述:“之前我有在《卫报》工作的经历,那里的人大部分都是牛津剑桥毕业生,家庭背景起码是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有时候下班聚会,不知是故意还是忘记,他们不会邀请我这样的人参加。虽然为《卫报》写稿,但实际上因为文化方面的差异,我始终是圈外人。英国传媒界总的来说还是白人男性居多,很难反映英国族群多样性的特点。”

可以说,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还是小众范围的。而在校园之外,大部分英国民众对中国人是友善的,但对小部分人来说,华人越来越多,公共场所中文标识越来越多,所谓“中国挑衅论”已经渗透进一些人的生活中。像当地的一个房地产博览会,在英国一座地铁站,只有中文广告,这让一些人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文化入侵”。

对歧视说“不”

很多西方人对中国学生的印象是:华人学生成绩好,尤其数学好,但死宅又不爱和人交往。所以我们西方人的圈子你别来,来了我们也不带你玩儿。

这种刻板印象带来的伤害,不仅是华人小留学生们常常遇到,就连华裔也常遭遇狗血剧情。“我曾在大学宿舍里遇到一帮美国土著室友,他们先是因为我的中文姓氏而开始嘲笑我,说我应该就自个儿待在寝室玩一整天游戏,从不社交,每天10点准时睡觉,甚至称就因为我他们都要搬出去……”一位出生在波士顿、10岁时曾到中国读了5年书、又回到美国上大学的学生这样吐槽。

另外,西方人对中国学生存在着隐性歧视行为,认为“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不太爱和同学老师交流,不爱提问,爱和别的中国学生扎堆说中文,作业和考试爱互相参考。所以教授的打分标准对于中国学生更严,心里怀疑是否涉及抄袭”。

因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把从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报道当真,投射到中国留学生个体上,认为中国学生“炫富”“拜金”“集体观念差”“生活习惯落后”。对于隐性的歧视,可以先尝试多沟通来化解,但对于明明白白的歧视语言和行为,态度就应该很坚决,大胆、大声地说出来,直接质问对方。通常一顶“种族歧视”的大帽子扣下来,对方就已经怂了,还可以继续要求对方道歉。

但是,如果遇到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尤其是成群出现,有言语甚至行动攻击,作为自我保护,第一时间应保持冷静,如对方仍紧追不舍,不要犹豫立即报警。如果是遇到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歧视,完全可以投诉,并要求留下书面的记录,让对方给予答复并进行道歉。

“无论从历史还是文化传统看,中国人都是非常文质彬彬的。我们不愿意惹事,但也决不怕事。”对于屡增不减的种族歧视事件,一名在英的华人律师认为,很多案件都体现出“白人至上”的心态。“我们要勇敢地向种族歧视说‘不’,遇事不怕事”。

反移民情绪和种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它不止发生在当下,更深植于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之中。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移民涌入英国,英国内部的社会及移民政策也因此频繁变更。一方面紧盯中国抛出的巨额投资橄榄枝,另一方面慑于美国的立场,英国人的态度十分“微妙”。

英大学涉“种族主义”致歉中国学生事件,愤慨之余,让人欣慰的是,中国留学生在整个事件中通过不卑不亢的方式,有理有礼有节地对歧视说“不”,彰显了中国人的自信和风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国如果对中国强劲的崛起及影响力心生恐惧,拒绝合作,无疑“不得人心”。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国际关系博士)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98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