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现代快报】(整版报道)南农大发力,拿下三个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9-01-09 来源:新闻网 作者:党委宣传部 图片:

 

陈发棣教授(左三)和团队成员在菊花基地

张绍铃教授在梨组织培养实验室

周明国教授(左一)在田间 本版均为通讯员供图

乒乓型菊花

新品种菊花  

新品种梨“宁霞”  

“肌球蛋白-5”供给运输能量原理示意图  

破解土壤密码、培育种质资源库、测序植物DNA……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代南农人扎根农村农业,承担民生要责,用科学技术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助力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2019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复校40周年之际,学校三支科研团队,荣获两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地区粮食安全,再次贡献“南农力量”。

通讯员 许天颖 陈洁 赵烨烨 实习生 童燕 陈志豪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仲茜

最美

菊花

“金”菊牵起产业链、搭起扶贫桥

在南京湖熟,有座“菊花大观园”,里面收集保存了菊花种质资源5109份。园丁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教授们。他们从中鉴定出抗蚜、耐寒等优异种质78份,育成优质高抗新奇特系列菊花新品种49个,产生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荣获2018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5000多份种质资源,从何而来?那得感谢一位执著的“护花者”,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课题组负责人陈发棣。“1992年,我第一次上黄山采紫花野菊,一直爬到顶峰天都峰才采到。”陈教授告诉记者,菊花近缘种属野生资源收集实属不易,为采集抗蚜、抗寒性等宝贵资源,国内许多地方他们都去过,最高采集点是5100多米的西藏米拉山。26年来,陈教授和团队成员跑遍全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菊花基因库。并创建了菊花离体保存技术,让菊花在5℃-10℃缓慢生长,一次继代保存时间可长达12个月。

团队育成绿色、乒乓型和风车型等优质高抗新奇特菊花品种49个,新品种已在全国20余个省(市)广泛推广应用。数百片翠绿花瓣团成乒乓球状,连同茎叶,一齐插入花瓶中,点燃了室内的春意。陈教授介绍说,这是他们培育的乒乓型菊花新品种‘南农翠丽’,集抗性和观赏价值于一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菊花大多11月中下旬凋零,乒乓菊最晚元旦也能开花。在青海-3℃环境下,照样开花。”

菊花沙拉、菊花饼、菊花宴……除观赏外,菊花在吃、喝、药用上,也有很强的推广价值。近年来,团队竭力打造了一个菊花全产业链结构,他们与专业化企业合作生产种苗、切花,在20多个省市开发“菊花”特色休闲旅游业,带动地方老百姓致富,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了解到,茶用菊平均每亩地有过万元收益。南京农业大学湖熟花卉基地的菊花展已举办6年,2018年参观人数达55万人,为老百姓和地方经济创造收益5200万;贵州麻江是南农大的扶贫点,菊花成果在麻江推广3年来,带动农民就业、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收益达1.2亿,真正实现扶贫对接。

最好吃的

期待!4个梨界新秀今夏成熟

个头是库尔勒香梨的两倍,肉质却比它还要细腻,汁水更多,这般好吃的梨你想尝一个吗?近日,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绍铃,和他的团队历时20多年,在梨遗传基础与高效育种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荣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梨是我国的三大水果之一,但在生产上仍存在早熟品种偏少,果实品质不佳,肉质较粗等问题。”张绍铃介绍,“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收集了国内外1100多份梨种质资源,并利用其中的优异、特色种质资源,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

 张绍铃团队还对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梨品种——砀山酥梨,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绘制了世界首个梨基因组数据库、最高密度梨遗传连锁图谱。基于此,团队创建了梨高效分子辅助选择和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应用于育种实践,大大节省土地利用,提高育种效率。“我们在苗期就能判断,梨果实个头大还是小、甜不甜、好不好看,精准选择目标性状,避免了至少三到五年的‘无用功’。”此外,团队还创建了倒“个”形等高光效新树形、液体授粉等育种新技术,“以往一个人完成一亩地授粉要花一天时间,现在液体授粉半小时就能搞定。”张绍铃说。

如何延长梨供应周期,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好梨,这是张教授团队努力的方向。“外观宛如红苹果的新品种宁霞,是唯一能在长江中下游高温多湿地区稳定着色的红梨品种。”张教授说,我国梨产业技术体系已拥有47位专家,分布于21个省份,从育种、栽培到产业经济,都有专人开展研究。未来老百姓想吃到又大又红,或是肉质细腻、汁水饱满的梨都可以实现。

更值得期待的是,张教授潜心12年育成的夏露、夏清,是日本新高梨与浙江农大西子绿梨杂交的后代,结合了两者的优良性状,个头比库尔勒香梨大、肉质更细腻、汁液多且外观诱人,受到业内人士强推。

2019年夏季,“姐妹梨”夏露、夏清,以及红梨品种宁霞、红香酥,这4个梨界新秀有望成熟。这下,江苏老百姓有口福了。

最精准

农药

“滚蛋吧,镰刀菌”——精准杀菌

小麦麦穗变红?水稻苗期至抽穗期易死亡?原来,这都是“镰刀菌”惹的祸。近年来,以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为首的镰刀菌病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明国及其团队,发现了一种选择性药剂新靶标——肌球蛋白-5,揭示了杀菌剂氰烯菌酯的治病机理,并研发了镰刀菌病害防控新技术。3年来有效防控赤霉病、恶苗病9000多万亩,增收粮食340多万吨,减少农民损失220多亿元。该技术荣获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真菌家族的“超级病菌”,镰刀菌一直是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病害的罪魁祸首,有些还会导致人类疾病。然而,有效防控镰刀菌病害一直是世界难题。周明国教授等人发现前期创制的氰烯菌酯,具有选择性强烈抑制镰刀菌发育、阻止毒素生成的抗菌活性。经10多年研究,发现这是因为氰烯菌酯具有人们未知的作用新靶标——肌球蛋白-5。“氰烯菌酯只对与禾谷镰刀菌肌球蛋白-5结构有97%以上的相似性氨基酸同源性的几种镰刀菌具有抑菌作用,这样我们只要针对新靶标用药,就像巡航导弹,杀菌非常准确。”周教授说。

新药会不会也产生抗药性?周教授回答说,“我们已经开始弥补病原菌抗药性的缺点,使用混合药剂替代单一药剂,人为减慢产生抗药性速度。”据了解,混合药剂不仅减慢了镰刀菌的抗性发展,农民的效益也有所增加,原来一亩地要用25克药,现在只需20克,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

“科研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以解决生产问题为首要目标。”在新药推广上,周教授还采用了新策略。他们在镰刀菌抗药性要害地区率先推广,并首次将PCR现场检验技术,应用在镰刀菌抗药性检测中。

原文链接:http://dz.xdkb.net/html/2019-01/09/content_500696.htm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11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