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新华社】南农大:科学研究要解社会大问题、破发展大难题

2018-06-13 来源:新闻网 作者:党委宣传部 图片:

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院士团队创造性地运用自私基因模型揭示了水稻的杂种不育现象,当地时间6月8日,国际顶级学术杂志SCIENCE(科学)在线出版了这一突破性成果。至此,2016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在SCIENCE、NATURE、CELL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重要学术成果9篇,多项研究成果产生重大的国际影响,其中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5篇。

是什么促使南京农业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丁艳锋教授介绍说,近年来,南农大科研成果不仅体现出明显的量的提升,主要成果的水平和层次也有跨越, 2016年和2017年,学校连续两年,成果入选Springer Nature改变世界成果榜单。此外,根据最新的爱思唯尔统计,在过去五年中,南农有9名教授入选中国科研论文“高被引作者”,这也体现南农科学家科研成果的“含金量”。

家国情怀是南农“诚朴勤仁”精神的鲜明特质

丁艳锋认为,作为中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重镇,一个多世纪来南京农业大学先后涌现出中国现代小麦科学奠基人金善宝、率先在国内从事青霉素生产研究工作的樊庆笙、“择一事,终一生”的大豆院士盖钧镒……解社会大问题、破发展大难题的精神已浸润到南农人的骨子里,成为他们的习惯和传统。

以万建民院士团队为代表的南农科学家致力于让“中国碗”里盛满“中国粮”,2006年协优107在云南省永胜县1.13亩上创亩产1287公斤的世界最高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十九大以来,做强做优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使农业科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学校也在对提升科研水平、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大规划”和“大部署”。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啃”得了大难题、坐得住“冷”板凳

丁艳锋强调,科学研究绝不是“拿项目、争经费、发论文”,而是要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以创新能力建设和实际贡献为导向。

近年来,学校尤其重视对青年科研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培育,坚持实施“钟山学术新秀”工程和研究生创新计划。

这次《科学》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余晓文,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显现出科研潜质,研究成果也早已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但学校拨出专项资金鼓励他不要急于毕业,继续“深耕”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十年磨一剑,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余晓文终于一鸣惊人,研究成果扫清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障碍,为提高产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以学科建设引领科技创新

丁艳锋表示,南农传统优势学科基础比较好,多年来持续发挥优势学科的深厚积淀,培育部署交叉学科,使得学校的学科集群优势在科研竞争中崭露头角。

学校现有7个学科群进入ESI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位于全球前1‰;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等4个学科获评A+,公共管理、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进入A类。

在良种培育、植物疫病、生态环境、食品科学等诸多领域,南京农业大学已经涌现出一批在国际舞台上掌握话语权的专家学者。(陈洁)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103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