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新华网】从大学团委到农村扶贫干部 一段难忘的职业生涯

2018-01-23 来源:新闻网 作者:党委宣传部 图片:

 南京农业大学团委干部张亮亮参加江苏省“五方挂钩”帮扶工作,挂钩帮扶省定经济薄弱村灌南县百禄镇高湖村,任村第一书记,去年2月驻村工作,以此开启了他职业生涯中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驻村工作以来,张亮亮始终牢记省委省政府的嘱托,铭记后方单位的殷切希望,按照“用心、用情、用力”要求,聚焦“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两大核心目标任务,用过硬的帮扶成果诠释“为灌南人民谋幸福就是我们的目标,争取灌南人民的获得感就是我们的成就感”使命与承诺。

    两年来,在后方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帮扶工作有序推进,先后实施了9个帮扶项目,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50多万元,2017年年底预计可实现村集体收入35万元以上,可如期实现高湖村脱贫“摘帽”目标任务,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村百姓。

    张亮亮作为省委驻灌南帮扶工作队唯一一名队员被评为灌南县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两年全省帮扶工作考核获优秀。

    用心帮扶从走村入户开始

    农村的发展方向如何选择?村集体致富的路径何在?低收入农户脱贫的路子在哪?带着这些问题,张亮亮踏上了高湖村这片土地,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帮扶工作。到村后几天的走访调研,让他看到高湖村有限的发展资源和薄弱的发展基础,他的压力比来之前更大了。“我当时想,既然来了,不管遇到什么难题,面对什么困难,热情激情不能减,责任担当不能忘,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面对困难张亮亮时刻这样勉励自己。但基层工作、扶贫工作对张亮亮来说是陌生的。他俯下身子、扎根基层、融入群众,实现了从一名高校共青团干部到一线扶贫队员、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转变。

    用心帮扶首先要了解掌握基层的情况,摸清村情和民情。到村后,张亮亮结合新一轮建档立卡工作,按照工作队“三清”“五熟”的要求,集中时间和精力,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走访低收入农户、村民代表、老党员、能人大户等,深入了解村情民情。经常与村两委干部座谈交流,了解村发展现状和可开发利用资源。平时尽可能与村民多接触、多沟通,融入群众,融入村集体。

    经过了一段时间熟悉工作,结合高湖村发展实际,村两委确定了“坚持将后方单位资源优势与高湖村发展实际相结合,实现‘发展村集体经济和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两大核心目标,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培育农村文化、培育农民干部,助推高湖村实现新‘八有’”的帮扶工作思路,按照“一个结合,两个目标,三个培育”,研究制定了帮扶计划和帮扶项目规划。

    张亮亮时常在思考“高湖村作为省定经济薄弱村,既要正视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也要看到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把以前想做不敢做、没办法做、没条件做的事情,做起来、做成功、做出效益,高湖村一定能够大变样、实现大发展。”

   用情帮扶从惠民实事做起

    南京农业大学是张亮亮的后方帮扶单位,他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教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关爱留守儿童、走访慰问留守老人和病残家庭等活动。两年的暑期,张亮亮对接南京农业大学团组织实施的“智农惠民”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先后协调3个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共计36名师生到百禄镇开展活动。

    大学生志愿者在高湖村举办了3期“留守儿童夏令营”,并与部分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参加活动的张亮亮看到孩子们在参加大学生精心准备的各种活动时高兴的样子,不禁感叹“大学生让孩子们看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看似平凡的活动可能在孩子们的内心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他们奋斗的人生可能就从此刻开启”。

    大学生志愿者还开展走村入户调研、看望困难群众、宣讲扶贫开发政策等活动,让老百姓进一步了解党的扶贫好政策,体会全社会给予的关心关怀,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一位留守老奶奶拉着大学生的手说:“你们跟我的孙女一般大,能陪我聊天,我特别开心。”好多老百姓不肯大学生离开,要留他们在家吃饭。“留守老人需要陪伴,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张亮亮看到这一幕感人的场景时说。

    活动还邀请学校水稻栽培专家为百禄镇种植大户举办“水稻机插新技术与高产高效栽培”和“秸秆还田利用”等农业技术培训,识字并不多的种植大户,也拿起笔在本子上认真的记录着……

    活动期间,大学生志愿者还与百禄镇大学生村官座谈,共话责任担当,共商服务“三农”措施。县委副书记、工作队队长蔡踊泓为大家作了精准扶贫工作报告,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张亮亮最牵挂的除了留守儿童以外,还有村里的困难群众,两年来协调对接后方帮扶单位、挂钩县领导、帮扶工作队,在中秋节、春节前夕先后看望慰问高湖村的低收入农户、老党员等困难群众30多户,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身边。同时,根据政策要求,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群众申请农村低保、五保等社会救助资金。

    去年到驻村帮扶后,张亮亮得知百禄镇村两级办公电脑十分紧缺,几个人共用一台电脑,甚至有的办公室一台电脑都没有,他即刻回到学校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争取支持。该情况得到学校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专门做了批示,在学校党委组织部、资产管理与后勤保障处、信息科技学院等单位的协调支持下,学校决定捐赠60台电脑、36套电脑桌椅。学校团委专门协调联系物流,办公设备很快运送到百禄镇,彻底解决了百禄镇政府办公电脑紧缺的实际困难。

    用力帮扶从扶贫项目抓起

    经济薄弱村要脱贫,选好扶贫项目是关键。张亮亮结合灌南农业大县的实际和后方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的农业科技资源,在工作队、县有关部门和学校专家的指导下,重点把扶贫项目定位为农业产业项目。帮扶工作的思路有了,但具体做什么,张亮亮当时还没有清晰的规划。遇到棘手的困难他总是想到在自己的后方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寻求帮助。那段时间,他坐着大巴车反复奔波与学校和灌南之间,到学校找项目、找专家,把学校专家的意见建议及时向工作队、县有关部门和百禄镇党委政府汇报。在各方的指导支持下,经过反复论证,高湖村先后规划实施了水稻标准化集中育秧基地、高标准果蔬大棚、稻麦规模化种植、农机合作社、屋顶光伏发电等6个产业项目,其中5个为农业产业项目。目前,工作队立项的帮扶项目全部按期完工,同时完成了项目的结项审核和资产登记工作。

    为支持高湖村农业产业项目和灌南现代农业发展,南京农业大学专门对承担的江苏省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和挂县强农项目,在苏北的布点专门调整到灌南县,为灌南葡萄产业、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高湖村和灌南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农业技术、资金和人才支撑。南京农业大学新农办专门在学校组织召开帮扶项目咨询会,召集稻麦种植、果树学、蔬菜学、食用菌等学科专家,论证帮扶项目。截止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共派62人次的领导、专家到灌南县、高湖村考察工作,落实帮扶责任、对接帮扶项目、提供产业规划、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培训授课等,其中水稻栽培专家李刚华教授先后6次到灌南指导农业项目,特别是为高湖村的农业产业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

    项目确定后随之而来的是资金紧缺问题。在南京农业大学帮扶资金和省财政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资金基础上,项目资金还有不少缺口,张亮亮带领村干部先后多次到县委农工部、县扶贫办、农委、农机局、国土局、住建局、司法局以及挂钩企业等汇报帮扶工作,争取多方支持,同时通过南京农业大学校友资源和专家教授资源,协调资金和物资支持。截至目前,共筹措各类帮扶资金、物资、农业机械等共计250多万元。

    为保障帮扶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高湖村注册成立了两个合作社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支撑项目发展的运营主体。通过建章立制、制度上墙、责任到人、流程控制等,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管理运营机制,实现“生产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管理规范化”目标,从源头上保障扶贫项目良好运行,确保资产和收益安全。

    其中,规划建设的水稻标准化集中育秧基地,依托南京农业大学承担的江苏省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支持,在县农委指导下,建设了3200平方米的标准化钢架育秧大棚和55亩的标准化育秧大田,实施标准化育秧和秧苗订单销售,为全县稻米生产“十个统一”全产业链建设发挥龙头作用。在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张亮亮先后10多次到灌南县委农工部、县农委、县农机局等单位协调对接政策、资金、资源等。在灌南建设标准化育秧基地还没有先例,张亮亮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帮助和协调下,带领镇村干部、种植大户到太仓、吴江、武进、金坛、洪泽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为保证秧苗销路,张亮亮和村干部一起,先后到灌南县的5个乡镇,与合作社洽谈和签订秧苗订单合同和秧苗销售服务等事宜。为确保秧苗质量和育秧工作平稳有序,一方面紧紧依靠南农大技术力量,李刚华教授多次高湖村现场指导,平时通过微信等手段,及时请教和处理各种难题;另一方面与有经验的大户合作,降低经营风险。最终,夏季销售秧苗7万余盘,增加村集体收入17万元,带动全村30余人用工增收,同时为供秧的合作社和农户节约费用超过10万元。

    稻麦规模化种植项目,依托南京农业大学承担的江苏省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支持,技术专家从品种选用、种植方式、技术指导、田间管理实施跟踪管理,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引领高湖村从水稻直播到机插秧的种植方式转变,同时有效带动村集体增收。

    近期,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党费暖基层”活动,拨付师生员工的党费30万元,支持高湖村扩大农业产业项目,援建的近50亩设施果蔬种植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建设,为抢抓农业生产季节,设施大棚搭建和西瓜育苗工作同步启动,预计春节前可正常投入运营。

    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环境,高湖村争取各方支持,大力度实施经济薄弱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将村部及周边、主干道等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实施区域,并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坚持尊重群众意见,在实施过程中,村两委制定了一个让群众信得过、能配合的工作方案,通过“人人知晓、户户见面”方式,解决了主干道原有行道树砍伐、农户改厕改圈、垃圾集中清理等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矛盾比较集中的问题,最终获得群众理解支持,既保护了群众切实利益,同时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目前,村综合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已改造出新,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功能,并新建近2000平方米村民活动广场,配套文化设施、公园、球场、乡村大舞台等,既改变了环境面貌,也为村民休闲提供更多空间。对主干道进行提档升级,铺设4.5米宽硬化道路近1公里,安装路灯107盏,主干道两侧绿化近5公里,方便群众日常出行。对垃圾进行集中清理,督促农户改厕改圈,严格落实农护工管理制度,划定农户环境卫生“责任田”。通过一系列强力的工作推动,村里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现在的高湖村已实现了产业项目的从无到有,一批“造血”项目建成投产,新建的钢架大棚格外耀眼,上面的标语“精准扶贫,产业脱贫”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批产业项目的兴起既夯实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老百姓用工增收。高湖村的环境面貌也焕然一新,极大的改善了大家的生活环境,也方便了老百姓办事就医,晚上老百姓在新建的广场挑起了广场舞,大家一致称赞叫好。“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后,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竖起了大拇指,发自内心的感到骄傲,大家都喜欢到村部周围去走走看看,拍个照片。”村民胡大爷说,“村里的年轻人找对象也容易了。”

    时至今日,他并没有因为最初的困难和压力而退缩,回头看一路走来的艰辛,再看看已经完成的帮扶项目和正在建设的帮扶项目,听听老百姓的赞誉之词,他觉得付出得到了回报。“一人驻村全校帮扶”,南京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给予他信心和决心。老百姓的期盼和理解支持给予他强大的工作动力。“办法总比困难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他坚信只要敢于迎难而上、不畏困难,拿出“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一股“韧劲”,帮扶工作就能做好、做出成效。他用无愧于青春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韦志银)

原文链接:http://www.js.xinhuanet.com/2018-01/19/c_1122285210.htm

审核:

校对:

编辑:

阅读次数:124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