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王环宇:数学与京剧

2017-04-05 来源:新闻网 作者:外语院 李晶 图片:

想要跟大家说上一段关于环哥的故事。


环哥全名王环宇,是我大一的高数老师。很奇怪,我竟没来由地想起他,许是晌午偶然听了一段京戏的缘故。


刚进大学的时候,听说高数跟中学的数学完全不是一回事,什么微积分了,线性代数了,符号来字母去,简直要命。可是,万万没想到,因为一个高数老师,大一上学期的高数课竟然变成了最享受的回忆。他的为人授课有口皆碑,哪个专业的高数课如果分给环哥上,大家比中了彩票还高兴。


那个时候,校园里流行一句顺口溜:信环哥,不挂科。他不是没有原则地给高分,而是让你心甘情愿又心满意足地把知识学到手。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说他的课究竟是怎么上的。我记得高数课都是排在周二周四午后,午后容易困倦,而且精力不易集中。所以每次环哥一到教室,都是大步流星走上讲台,一身正气,神采奕奕,喊上一句嘹亮又夹带一丝京腔的致候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本来迷迷瞪瞪的大家,被他这么一激灵,顿时气氛活跃起来了。


他把我们当成观众,所以每节课都是他的演出。他认真也放松,严谨也风趣。教室里有大屏幕,可是他还是习惯板演。那些复杂的证明题、计算题,都被他在黑板上列得工工整整。时不时地,他还会结合我们专业特点,给数学里的名词配上英文名字。


他的高数课,可不仅仅讲数学。现在,我已经想不起那些复杂的推理公式,可是我记得他讲的数学里的文化。有的数学规律被他编成顺口溜,有的还造出诗。也是奇妙,有些看似复杂难解的题目,算到最后,好多竟都得于零或一。环哥会说,你们可别小瞧了这个零或一,它们本是天地万物之根本。我恍然记起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还有一次,一个公式的排列组合,他讲起中国古老的风水。正好我们学校的腹地就是中山陵,他又讲起“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美学,诗词,人文,历史,政治,不过二十八九的年纪,环哥,你懂的未免也太多了吧!不过最绝的,就是这个看起来一本正经的数学老师,还是科班出身。


他是唱京剧的!


刚知道的时候,大家一个比一个嘴巴张得大。环哥把数学名词跟京剧行当和谐地融为一体是常有的事,还是在学期末的时候,终于有幸听他来了一段《红娘》。荀派花旦的西皮流水,我是一句都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开头的一声念词:小姐……环哥的演绎当真是丝丝扣扣,余音婉转。


这一段戏只是个开头,引得大家第二学期争相去选环哥的选修课——京剧艺术鉴赏。这个课才叫一个炙手可热。全校规模最大的选修课,分配了最大的教室,300个座位座无虚席。人气太高,导致年年都有一些同学挤破头也选不上的。我也是选了两次才有幸选中,有幸一睹环哥真正的舞台风采。


有的人可能会奇怪,现在的大学生有那么热爱京剧吗?我想,这就是环哥的魅力所在吧!当然,有些人是抱着拿高分的心态去的,有的人是去看热闹的,有的人是仰慕环哥想去一睹风采的。但是,不可否认,所有有心无心的人,只要在那间教室坐过,都潜移默化地在环哥的熏陶下感受到了京剧文化。


这门古老的艺术,冠以“国粹”赫赫威名,却从辉煌走向沉寂,我们今天的文化餐桌上,流行着各种元素的文化,独独传统文化的地位一落千丈。不管爱与不爱,只要还有人在继承,只要还有人在发扬,只要还有途径让它们慢慢传播,慢慢渗入人心,文化就不死啊!不会唱不要紧,甚至不喜欢也不要紧,至少我们通过这么一种方式在了解。生旦净丑,插科打诨,西皮二黄,提起来的时候好歹我们能说出一二,也不至于丢了中国人的颜面。“带你体会,带你感受。”作为一名教师,环哥身体力行在做的,就是这么一项伟大的事业!


好久没见过环哥了,听说他的选修课还是很火爆,好像又开了一门新课叫数学与文化。这门课我是无缘受教了,不过想想也知道,这课一定不寂寞。前几日听舍友偶然提起,出门坐公交偶遇环哥,一车人都无所事事,看手机打发时间。唯有环哥一人捧了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视四下若无物,仿佛天地间只他一人,当真潇洒极了。


环哥身上有一种精神,当代人经常挂在嘴边,却时常流于假大空,我想,那就是正能量。不傲慢,不张扬;潜修好学,责任担当;他有清风明月,也有热血衷肠。


附:


戏剧创新不忘初心


王环宇


月色清明,这样一个夜晚,望着天上,依稀看您的笑容。一代京剧大师梅葆玖匆匆离去。作为一个铁杆戏迷,要花好长的时间,才能接受这个事实。


大多京剧戏迷,知道梅葆玖都是源于梅派的经典剧目。我也不例外。我儿时的电视屏幕中节目资源稀缺,能不时地看到一段京剧就很欣慰。当时,梅派唱段接触得相对多一些就是梅葆玖的作品。身段和唱腔体现出的那种大气,实实地把我吸引。慢慢地,才接触到梅兰芳的一些作品。虽然是同一流派下,但不同的演员塑造的艺术,总会让人去对比。梅兰芳的作品,不管是视觉和听觉上有着极大的感染力,这个自然不假,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录制的技术肯定不如后来,所以欣赏时需要像看古董要先拂去一样灰尘,录制技术的不足也要在欣赏水平提高后才能自动在头脑中撇除。对比之下,深刻感到,梅葆玖的艺术在继承梅兰芳的风格上算是在充分精髓的基础上带上了自己的个性,用一脉相承这样一个词语描述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梅葆玖的作品录制的技术条件就好多了,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是梅兰芳的作品撇去录制技术不足后的版本。


同一流派下,不同艺术家可以对比。不同流派也可以对比。我自小就酷爱京剧,喜欢的流派也多。其他的一些流派在传承上就有些不同。有些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在艺术上树立一座高峰,创造了经典,但不少传人往往过多强调自身,偏离流派的本始相当严重。固然有些流派是从原有流派分出的,但新流派的产生都要以充分继承为基础来吸收精华,才能完善自身,在创新中产生新的流派。作为传人,不论寻求新流派与否,都离不开继承的基础。在欣赏一些流派时,我也先接触到传人的作品,录制技术还不错,听起来也不讨厌,但接触到流派原始的作品时,一对比明显感到这些传人的作品差多了。作为一个资深戏迷,我现在听京剧唱段非常挑剔,基本上都听很老的艺术家的作品,宁可自己去拂去录制技术的不足,也不愿意听各流派跑偏的传人那些录制技术较好的作品。有些流派的传人谈及自己的一些特点时虽然以市场和观众为由,但确实很牵强。有句话叫“什么样的观众产生什么样的演员”,有一些道理,但观众的欣赏水平有差异,而且也有不断提高的过程。如果随便针对一些观众的看法,轻易否定经典的闪光点,甚至脱离剧目耍弄唱腔来哗众取宠,这样的传人基本上就偏离了京剧这个国粹,跟耍猴没多少本质区别。


梅葆玖在继承梅兰芳的艺术上,没有按照那种所谓的顺应市场和观众灵活改革,同时也在培养新一批的演员上将梅派发扬光大。梅葆玖的弟子中有不少中青年演员,这些年也经常出现在舞台上,他们艺术水平的提高看得出老师的辛勤付出。虽然火候不如梅葆玖,但中青年的弟子要成就辉煌毕竟需要时间。希望过些年,能看到这些传人体现梅派的精髓,也算是告慰梅葆玖在天之灵。


作为南京农业大学京剧艺术欣赏选修课的主讲老师,我也算不上通常意义下京剧圈的人士,只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上尽一份力。在课上我不会空洞地喊几句什么深切悼念之类的语句,只能把对梅葆玖先生的敬意融入具体的解说中,拉近学生与梅派的距离,与京剧艺术的距离。

审核:

校对:

编辑:王梦璐

阅读次数:208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