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掉下来的“校园贷”,砸着你了吗?

2016-05-20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金融院 孙诗盈  图片:

    近来,名校贷、分期乐、趣分期等互联网金融网站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贷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些金融网站大多宣传零担保、无审核,只需带证件填张表格,便可从网络金融渠道获得小额校园贷款。听上去,这就是为部分消费需求旺盛而又无足够消费能力的大学生量身定制的一条快速“得财”之路。

    但如此大的一块馅饼,为什么就掉了下来呢?

    精明无比的商业银行对此种向大学生发放的无抵押无担保贷款,都以风险过大为由而“惜贷”。那互联网金融在向大学生让利之后的放贷,有利可图吗?根据杭州《都市快报》今年1月的报道,“网贷平台往往会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但实际月利率普遍在0.99%至2.38%之间,很多都远超目前银行信用卡分期费率。”像此类的隐形成本,大学生借贷还需承担一定比例的服务费、押金、超期未还的高利率违约金等。某些第三方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学生金融知识的匮乏,钻监管的空子,打法律擦边球,通过高利率获取暴利。

    但我们需明确的是,“校园贷”是加剧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一个因素,并非根本原因。利用得当的校园小额贷款作为缓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应急、暂时消费而诞生的新兴金融创新模式,对于满足学生消费需要、促进供给侧改革、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均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之间不正常的攀比风、明星杂志的盲目潮流风让消费欲旺盛的大学生一时陷入泥潭。一大堆奢侈品扑面而来,这些高档商品就如同潘多拉盒子诱惑着他们,而互联网信用贷款恰如打开潘多拉宝盒的那把钥匙。贷来的钱或满足暂时的虚荣攀比之心,或缓解因谈恋爱而突增的“爱情经费”,或为自己的创业梦提供启动资金。然而生活总是现实的,“风光”之后付出的是更多的购买成本,承担的是贷款蔓延所致的高额“连环贷”。

    大学生群体大多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生活费多来源于父母,是信贷的“高危人群”,应秉持节流开源的消费理念,适度消费,量力而行。大学生需正视自身特点,明确自身的消费能力及还款能力,培养青年应有的责任心,提高自控能力,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担当。理性看待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现象,在自身消费水平允许的范围内满足求新的合理消费需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的使命,要摒弃追逐潮流时尚电子产品、名牌服饰的攀比心理,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发扬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逐步提高自身金融知识,明白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运用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五四精神看待新事物“校园贷”,辩证看待校园小额贷款,既要认识其进步意义,也应与其保持安全距离。大学生在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伟大精神的同时,应学会驾驭金钱、建立风险意识,把提前消费、信贷投资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思想开放的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性看待“校园贷”,练就过硬本领,拒绝盲目跟风、不负责任地借贷消费,应以谨慎严肃的态度分析利弊,勇于创新创造,利用好网络金融平台,为自己更好的未来投资而非当前的攀比享乐,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审核:

校对:

编辑:谷雨 石松

阅读次数:436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