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南京日报】绘制陆地棉基因组精密地图

2015-12-24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记者 谈洁 通讯员 许天颖)全球最大种植面积的棉花是陆地棉,什么样的陆地棉耐旱、什么样的陆地棉耐碱?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科学家郭旺珍教授绘制出了陆地棉的基因组精密地图。在前天揭晓的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选活动中,郭旺珍成为本届当选的9位女科学家之一。
棉花特性和基因啥关系,绘制图谱一一解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而每年总消费量的30%—40%需要依赖进口。”郭旺珍介绍,这种看上去矛盾的关系,正体现了当下中国棉花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受制于棉花作物的生理特点,棉铃无法同时成熟,导致棉花种植业的机械化程度也一直难以提升,在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从基因层面对棉花进行改良,培育出更耐旱、耐盐碱、单产更高而且纤维品质更佳的棉花,才能让棉花产业实现质的飞越。
    “我所做的工作,便是为棉花画一张详尽又明了的基因‘联络图’,找出棉花基因与重要性状之间的关联,为棉花的品种改良提供指导‘秘笈’。”多年来,郭旺珍的研究便围绕着棉花基因里的这些秘密展开。
    今年10月,郭旺珍和她的团队成功绘制了全球最大种植面积棉种的基因组精密地图。
    郭旺珍介绍,作为重要经济作物的棉花是异源四倍体,其中52条染色体,可以被归入2个各包含13对染色体的基因组,形成两个亚基因组协同作用的基因组模式。
    什么样的基因和陆地棉的耐寒性特征有关,什么样的基因和陆地棉的耐碱性有关,基因地图中一一进行了描述,世界各地的棉花育种工作者可以更容易地找到所需的基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品种改良,甚至让棉花生长在原本并不宜农作的土地上。
研发新品种,让棉织品跻身高级衣料 
    除了绘制陆地棉的基因图谱,郭旺珍还致力于棉花新品种的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喜欢健康的棉织品。但是棉花的品质不同,生产出的棉织品质量也千差万别。”郭旺珍介绍,纤维品质不高的棉花不能达到“高纺”的要求,(下转A10版)
    (上接A1版) 织出来的衣料就容易皱,不挺括。
    在过去的几年里,她培育了5个新品种,拥有11项国家发明专利。
    每年七八月份,是郭旺珍最辛苦的时候,正值棉花成熟期,为了查看自己研究的棉花性状是否可以满足生产需求,郭旺珍总是顶着酷热在实验室和棉区之间来回跑。“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棉农有帮助。”郭旺珍说。
    得益于她和团队的研究工作,中国的棉花产业正在发生改变。耐盐碱、单产更高、纤维品质更佳的优质棉,如今已有200~300万亩的种植规模,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收入,也让棉织品有了跻身高级衣料的可能。“我们和香港一家非常有名的高档纯棉衬衫生产商进行了长期合作。”她说。
阴差阳错学农业,成为著名专家的唯一女弟子 
    据介绍,在作物遗传育种领域颇有建树的郭旺珍,走上农业研究也是机缘巧合。高中三年,她一直是当地有名的“学霸”,数理化成绩极佳。高考填报志愿时她一心想攻读工科专业,却阴差阳错进了农业院校。“小时候放学回家,我一直帮助家里从事简单农事操作。”有了在家帮忙农活的经历,她在学习植物分类等课程时得心应手。随着学习的深入,她更加发现了植物的美,本科毕业时,她给自己找准了未来的方向——研究遗传育种技术,从分子层面解读植物性状背后的秘密。
    虽然工作地点由小时候的黄土地变成了实验室,但对于郭旺珍来说,一直没变的,是对土地、对农民、对农业的“与生俱来的使命感”。
    “我很荣幸,师从著名棉花遗传育种家潘家驹教授开展博士研究,我是他职业生涯中惟一的女弟子。”她说,“棉田劳作的旺季恰好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因此在传统上被认为是男人的工作。即便如此,我仍然坚持下来。生命科学领域对基因工程的重视,让实验室工作比重加大,这意味着心更细的女性会有更大的发展平台。”
原文链接: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15-12/24/content_179469.htm

审核:

校对:

编辑:李超 许天颖

阅读次数:5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