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新华网】南农大:精耕涉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田”

2015-12-08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孙彬、许天颖)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一等奖、国际基因工程机械设计大赛银奖......南京农业大学在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实践创新擂台上捷报频传,除了和学子们一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南农校长周光宏的脑袋里一直盘旋着两个问题: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与“三农”有着特殊亲缘关系的农业高校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与工科类高校相比较,农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 12年聚焦“三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业教育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10月13日,《南京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同时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研究生院、科研院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这是学校进一步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创新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的重要部署,也是在既往实践创新教育的成果上,拉开了一幅涉农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图”。

    “互联网+动医”:差异化培养理念让学生勇做“弄潮儿”

    “给宠物看病也涉及到预约挂号接诊、写病历、打处方这一系列的流程,我们就是基于这样的需求,为宠物医院量身定制了系列软件,为提供更好的宠物诊疗服务搭建起互联网和数据运用平台。”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0届毕业生、南京迅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费翔和记者说起了创业的初衷。

    如今,随着“宠物市场”、“伴侣动物”理念的兴起,动医人才成了市场上枪手的“香饽饽”,南农大动物医学专业一届毕业生160人左右,但每年都有超过500家的企业来校招聘,毕业生几乎人手2-3个offer,即便有这样好的就业机会,不少毕业生依然选择了自己创业。

    费翔告诉记者,自己的创业自信来源于在校时期参加的“虚拟班级”。在南农动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美国宠物食品协会、法国皇家宠物食品公司等全球领先机构定期设立“虚拟班级”,通过远程教学,与学生们分享小动物临床病例库。

    “国内目前的病例库资源相对缺乏,大部分宠物医院都没有自己的病例库,很多特殊宠物疾病诊疗就无从着手,通过学院的帮助,我们目前已经与相关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借助自己开发的软件平台,共享宠物病例资源。”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立志要成为科学家,对于农业高校来说,很重要的职能是面向国家经济社会,特别是‘三农’发展需要,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南农大教务处处长王恬向记者介绍,自2010年开始,为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个性发展,学校就开始设计多元课程体系,探索以“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不同标准的差异化分类培养方案。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获批成为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8个专业分别入围“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

    王恬以入选“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的动物医学为例,“作为农业高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就是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同育人’,对接社会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虚拟班级’是此类改革的尝试,以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案例资源,邀请到全球范围内专业机构的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从养鸡到养无人机:校内协同促涉农创业落地“发芽”

    面农校长周光宏认为,农业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首先基于缓解“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需要,探索如何有效结合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形成创业实践教学的特色。

    在带动农民创业致富中,让南农人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是现任江苏盐城市射阳县委书记、动物科技学院06届大学生村官郭碧玉。毕业后仅一年,郭碧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当地出了名的经济薄弱村建起了第一个农民养鸡合作社,动员村里的30个贫困户入股。3年不到的时间,合作社养鸡规模就突破10万只,单靠养鸡,产值就突破120多万元,村民们把这位大学生亲切地唤作“鸡司令”。

    在她的感召和激励下,南京农业大学涌现出了一批涉农创业典型,而在新一代学子的身上,体现更多的是对接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将课堂内外收获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受惠于农民的创业风潮。

    工学院无人机创业团队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在江苏海安县曲塘镇的水稻高产田边,由他们操控的旋翼式无人机腾空而起,在低空几十米的高度沿着稻田来回巡航拍照,队长邓海啸告诉记者,他们打算根据拍回的照片,结合历年数据,计算预测今年这块田的产量,“这不仅准确度比肉眼估算高得多,而且还能判断肥水病害情况,可以为来年的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从刚入校时热衷于玩航模到参加各种规模的创业计划大赛,再到成立自己的公司,用设计的无人机在市场“接单”,再到如今,谋划着对接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将小小无人机用在大稻田的监测上,邓海啸认为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学校在技术培训、资金、场地等一系列的支持,“我们团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彼此是在学校的‘创客学堂’上结识的;最初的喷气式无人机是我们几个人在学校提供的‘创意-创新-创业’工作室里‘倒腾’出来的,而目前开设的公司也是靠学校推荐,参加‘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获得的风投作为启动资金的。”

    据了解,从今年开始,南京农业大学将以特色涉农创业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建立起由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研究生院、科研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盛邦跃告诉记者,“今年起,南农大科研院每年将遴选出50个适合大学生创业的科技转化项目和60万的创业经费,其中以涉农科技类转化内项目为重点,与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一起,共同培育优质大学生创业竞赛团队;而作为农业高校特色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也将充分发挥其所具备的基地设施、技术优势、资源网络及合作机制,为推动大学生涉农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落地做好保障。”
“产业教授”带动学生创业:研究生工作站成创新专利“孵化园”

    “咖啡可以速溶,我们的菊花茶为何不可以?南京人喜欢吃桂花鸭,我们可以尝试着开发‘菊花鸭’......”南农大园艺学院院长陈发棣教授正和他的课题组讨论着刚拿到的特批项目“菊花全产业链的开发”。课题组目前在南京江宁湖熟街道建有全球最为丰富的菊花种质资源基地,从2013年开始,100亩5000多个品种的菊花已成为南京及周边市民深秋度假的必去景点,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游市场,陈发棣也被同行们公认为名副其实的“产业教授”。

    去年刚从园艺学院毕业的茶学专业硕士王储就是“菊花全产业链开发”项目的受益者,“项目专门划拨经费支持学生创业,我就是在研究生期间,协助导师开发“菊花茶”系列周边产品,燃起了创业的激情!”

    作为江苏省首家开设茶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南京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不仅汇聚了优质的师资和学科资源,而且对产业需求研判敏锐,近年来开发的多项茶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依托学院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王储注册了自己的“青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茶到家庭园艺产品,不断探索园艺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及推广,同时面向市场开展包括茶艺、家庭园艺和插花在内的培训服务。在江苏省科协新技术推广中心、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南农大园艺学院的支持下,王储的公司目前已建起了江苏现代家庭园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在南农大,与王储一样有着创新创业想法的研究生们,除了自己做老板、开公司外,还有一大批活跃在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舞台上。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侯喜林向记者介绍,作为近年来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举措,南京农业大学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视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更好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抓手。2011年以来,学校共挂牌建立了101个省级和40个校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站开展科研实训的研究生超过800人。

    2013年10月,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会选在了南京农业大学新天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召开。

    “我做的是番茄和茄子的复垦肥研究,一进站导师就安排我研究一个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现在已经申请到两项专利。”新天地企业研究生站2012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梁小林告诉记者。

    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徐阳春教授介绍说,现在新天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生已经成了申请的主体,每年都有5到6项技术获得发明专利,“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打开门,触摸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锻炼学生破解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验、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随着《南京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各项改革举措将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日臻完善。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认为,“农业高校开展以培养创新创业型农科人才为目标的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提供人才资源、技术资源、教育资源,更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提供源源不竭的创新驱动力。与此同时,思考如何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如何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等问题,也将为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探索提供发展动力,同时有助于高等农业教育体系自身的改革和完善。”(完)
原文链接:http://www.js.xinhuanet.com/2015-12/03/c_1117347944_2.htm

审核:

校对:

编辑:李超 许天颖

阅读次数:66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