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一位专业英语教师的多味人生

2015-04-20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去年圣诞节前夕,在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圣诞晚会的舞台上,一曲长达12分钟背谱演奏的笛子协奏曲《兰花花》,充满浓郁的陕北风情与神韵,演奏技艺娴熟、余音绕梁,让听者如痴如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首变调频繁、指法繁难的笛子协奏曲的演奏者并非一名造诣深厚的资深音乐人,而是活跃在我校教学一线的英语专业教师——外国语学院侯广旭教授。
    “我演奏使用的笛子是一种无膜笛,不同于普通笛子靠笛膜震动发声,这种笛子没有笛膜,全靠气流激震竹子本身,追求笛声的整体震动,具有巨大的穿透力,笛音需要更有力的口劲与气控,经过训练后,音量会提高、音色饱满、干实,更有穿透力。用无膜笛演奏中小笛子独奏名曲,在国内正式演出中还尚无先例……” 
    与侯老师的交流自然而然地从笛子开始。从无膜笛的特殊性到南北方笛子的区别以及竹笛演奏技巧理论,从交响乐合奏到样板戏伴奏,从幼年的音乐熏陶,到大学动物医学的学习,再转攻英语,重拾竹笛……这一路走来的机缘巧合、多味人生都在侯老师的娓娓道来和侃侃而谈中越发清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童年时期的侯广旭,左邻右舍住的都是音乐老师。在每天的旋律和音符的熏陶下,从八九岁时起,侯广旭便开始接受高难度的无膜笛的训练。
    “我从小就是文艺宣传队的一员,一到假期就参加各类巡演。做知青上山下乡时,加入了知青文工团。好多音乐上的技能都是在那时候训练出来的。从小在乐队的环境中成长,和专业人士在一起,演奏技艺提高得非常快。”
那时的侯广旭以为此生必将以音乐为生。带着这样的梦想,高考时,他毅然报考了音乐系。但是由于当时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国家音乐系招生计划匮乏,万里挑一的激烈竞争,让侯广旭与音乐专业失之交臂。最终,他被录取到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
    没能被心仪的艺术专业录取,在年轻的侯广旭看来似乎是艺术生命的终点,却殊不知,命运在关起一扇窗的时候,却为他打开了更大的一扇门。
    “两年的动医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最多,还有大量实践活动,这为我后来从事专业英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起和英语的缘分,又算是一种偶遇。侯广旭在读大三时,被老师发现酷爱英语,又在学校英语竞赛中夺魁,被校方作为唯一人选派去大连理工大学专攻英语。于是,侯广旭便在大连理工大学英语专业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后又远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学成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
    年轻时多样化的学科储备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让侯广旭一生受益。
    “我虽然是英语教师,但本科时动物医学等生命科学的专业知识仍然非常有用。我现在担任《中国农业教育》《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社科版等学报的英文摘要审定与英译人,为硕博士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需要在阅读、写作、翻译各方面与专业知识有很好地结合。本科时储备的专业知识,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音乐成为英语课堂的延续

    侯老师说,重新拾起自己心爱的竹笛,是近几年的想法,自己即将退休,希望能回归到更加文艺的生活中去,算是对自己年轻时代生活的追忆。
    侯老师回忆起高考时与音乐的失之交臂,已经不再遗憾。因为,他发现,英语和音乐的世界其实都是相通的。
侯老师说,人类的语言符号与其他所有文化符号,像镜子一样都在试图模拟人类的大千世界。音乐也是如此,音乐的音色丰富多变、旋律优美激荡,模拟和传递着不可言传的美感与情感,语言无法替代。比如,长笛的高音高亢,模拟春天的勃勃生机,醇厚的大提琴模拟深夜,诉说沉郁、沧桑……
    “要想感动别人,必须首先感动自己。我为了演出或比赛,曾经数千遍地练习或反复听自己演奏的曲目。当技艺提高,自己能打动自己时,观众所感受到的艺术冲击才能更加超凡脱俗。”
    学习英语也恰恰如此。侯老师说,学音乐要勤练习,外语也是每天都要操练,一天不练便生疏了。
    所以在他看来,年幼时学习音乐的方法、气力以及那股执着劲儿在后来的英语研究中都奇妙地用到了。
    “寻觅到一个兴趣爱好能终身受益。”回忆起当时的音乐梦想,他动情地说,“我曾有一个梦,这个梦虽然不能安身立命,不能养家糊口,但是让生活保留一种情趣,让人生‘立体’起来。或许当初我如愿从事了我的那个梦,说不定还得再找一个梦。留一个梦想,会让你的生活更有张力,体现人格的厚度;会让你主动‘充电’,其乐无穷。”
    每次演出前,侯老师都反复体会自己对演奏曲目的理解,制作成中英对照的PPT展示;演出后,他会将自己的演出录像制作成视频文件,放在QQ群里,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演出实况,普及国乐及英语知识。有很多懂音乐、擅长文学的学生都向侯老师提出中肯的意见。在这样的教学相长中,侯老师觉得受益匪浅。
    侯老师还会以演奏曲目为作文题,给大家布置作业,让同学们用英语对演奏曲目进行曲式分析,探究乐曲表达出怎样的内容、情节和感情。
    “我的演奏让他们了解到我的另一面,这样就更容易接受我传授给他们的知识。”
    音乐,已然成为侯老师课堂外的一种独特的延续。

中西多元的非典型性好老师

    在学生心目中,侯老师是位难得的“非典型性好老师”。
    “侯老师不仅笛艺了得,还会用毛笔字点名,用高脚酒杯喝茶……”悉数侯老师的“非典型”事例,侯老师的学生刘方如数家珍。
    和侯老师聊起学生们眼中这些“了不起”的趣事,他笑道:“奔六的时候,回忆自己一生,记住和在乎的好像都是那些人文底蕴深厚的人和事,人文底蕴的东西都不能速成。我平时的生活更喜爱渗透一些人文的素养”。
    “我用毛笔点名,其实就是为了练字,我在大学时代记笔记都用毛笔,也曾多次在各类书法比赛中获奖。”侯老师谈到,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冲击的时代,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多从汉语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
    虽学的是英语,曾留学至南洋,但是侯老师的日常生活中却无处不散发着传统的中国元素的气息。这种多元化、中西包容的魅力让侯老师在他的学生眼中,显得尤为与众不同。
    “我喜欢喝茶,还希望边喝茶边欣赏茶叶的姿态,而古人选择的茶叶一开始就是‘取沏泡,忌蒸煮’,所以现在保温杯就不行了,紫砂又有碍欣赏茶姿茶色,而玻璃透明度好,不改茶味,没有把手的(杯子)烫手,西式超大号高脚杯恰巧满足了所有的条件,所以我更愿意用高脚杯喝茶。”他笑着说。
    侯老师爱好广泛,除音乐和书法,乒乓球也是他酷爱的运动之一。2007年夺得的南农大教工男单冠军,至今让其引以自豪。这些兴趣爱好,也带给侯老师更多的人生体验。他有机会借此进入不同领域的“小圈子”,他自称为一种人文拓展“旅游”。从原本“呆腻”的圈子,到其他圈子转一圈,可以欣赏、学习和借鉴各类人群的专业技艺,体会与外语界完全迥异的职业风格与人格魅力。而当再次返回自己的“圈子”时,则会有更多的感受与反思。
    从用中国传统无膜笛模仿西洋乐器长笛的音色,到用竹笛演奏外国小提琴名曲;从用高脚杯喝茶的“中西合璧”到中英双管齐下的课堂口语及语言研究论著,侯老师处处在示范和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念。采访最后,侯老师告诉记者,这样的人生,无悔而精彩!


审核:

校对:

编辑:梁丽婷 赵烨烨

阅读次数:44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