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她们为失独老人撑起晚晴天

2015-04-03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人间最美是晚晴。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群特殊老人:年轻时,他们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后来的岁月里,唯一的子女却因遭遇种种意外,不幸离世。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后,待到年老体弱时,他们却发现已经不知如何安放自己人生的最后岁月。

    2014年,袁迪、何晓航、韩淑英、张莹……这些来自我校农村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们一起,用她们稚嫩的肩膀挑起南京市鼓楼区人间大爱服务中心的大梁,用青春、专业和奉献,走进失独老人的内心,为这些失独老人撑起了一片美丽的晚晴天。

年轻学子的人间大爱


    与失独老人太过沉重的经历相比,还没走出校园的袁迪不知道如何打开他们的心扉,抚慰他们的心灵。

    从社工专业的理论知识到服务失独老人的社工实践,同学们起初精心设计的小组活动并不能让老人们接受。张莹告诉记者,刚开始的几次活动后,有的老人毫不留情地说:“这种活动太无聊了,以后不用喊我来了。”张莹想不通,自己的热情和真心,为什么只换回冷冰冰的拒绝。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我们要给老人什么,而是老人们到底需要什么。”面对同学们的困惑,农发院副院长姚兆余教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发。姚老师认为,失独老人的困境不仅表现在经济条件的紧迫上,更突出体现在家庭结构残缺带来的身心的脆弱。

    在老师的指导下,袁迪和小伙伴们迅速调整了工作思路。她们抓紧研究失独老人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需求。她们发现,对失独老人来说,一方面子女的离世让他们的身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不愿意与外界接触,甚至让他们产生了厌世的情绪;而另一方面,退休的生活让他们与社会相脱离,生活内容相对单调,对情绪的负面影响几乎是“雪上加霜”。由于不愿意触碰内心的巨大创伤,这些老人不喜欢面对面地交流,他们更愿意通过“蒙着一层纱”的网络进行沟通。但这对于年纪较大的老人来说,操作电脑、使用智能手机都是非常困难的事。

    对此,袁迪和小伙伴们迅速调整活动方案。她们成立电脑俱乐部,尝试在小组活动中加入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运用电脑的课程。果不其然,这样的活动很快受到老人们的欢迎。

    每逢佳节倍思亲。“别人过节,我们过劫。”每年的节日将至,L阿姨都觉得分外难熬,对节日的恐惧使54岁的她寝食难安。每天晚上她都要上网,在一个失独QQ群里和同命相怜的姐妹们聊到深夜。很多失独老人都有L阿姨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袁迪和小伙伴们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每逢过节,她们都组织失独老人开展系列主题联谊活动。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主题活动,失独妈妈生日会……让失独老人们在群体中感受到节日的喜悦。越来越多的失独老人们愿意来参加活动了,甚至有很多慕名而来,小组活动越来越热闹。

    同学们还发现,在失独老人中,男性失独老人的心理似乎更加趋于闭塞。来参加活动的90%都是女性,男性失独老人更不愿意将对子女的思念表达出来,甚至都不愿意迈出家门。为了尝试打开他们的心扉,袁迪和小伙伴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何晓航是著名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铁杆粉丝。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小组中一位言语不多的叔叔也在关注他的小说。从此,晓航就花更多的时间钻研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并主动去找叔叔唠嗑。“听说,东野的小说又有更新了……”从那以后,晓航和叔叔的谈话经常是这样开头的。

让专业服务渗透进心灵

    “你们‘人间大爱’的工作就是志愿者服务吧。”常常有人将袁迪和小伙伴们的身份误认为是普通志愿者。而社会工作是运用专业方法来帮助案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个人与环境的调适,从而解决案主问题的专业服务。因此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们看来,他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付出热情和爱心,更需要运用专业技术,帮助失独老人实现再社会化,重新链接起社会生活的纽带。

    “人间大爱”最初是这些失独老人自发形成的组织。但是由于团体中每一位成员都有着深深的创伤,一个小小的触点,往往就能使敏感的他们陷入悲痛,无法自拔。稍有不慎,痛苦、哀伤的情绪就会在成员间蔓延。由于都是同命之人,之前的团队缺乏一个阳光、乐观的领头人帮助他们抚慰伤痛,带领他们走出阴影,重拾乐观生活的勇气。“人间大爱”的解散似乎一触即发。

    2013年10月,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袁迪申报了南京市民政局“公益创业梦工场”项目,获得2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以此为契机,袁迪和小伙伴们走进了“人间大爱”失独老人们的生活世界。

    自从袁迪和小伙伴们来到“人间大爱”后,让原先的活动组织者Y奶奶萌生了变更法人的想法。2014年7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周折,袁迪成为“人间大爱”服务中心新的法人代表,并带领她的团队成功申请到了2014年南京市公益创投项目,获得6万元的经费资助。如今的人间大爱服务中心致力于为失独老人提供精神关爱,重建社交网络,实现老人再社会化,帮助老人走出失独的阴影。

    有了之前活动的基础,袁迪和小伙伴们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勇气。不过细心的她们很快又发现,失独老人们心中的无限悲痛常常在活动中不经意流露。子女去世后,失独老人大多有自闭倾向,逐渐脱离社会,社会交往圈越来越小。在活动中心里一时的欢乐气氛并不能缓解他们心中永久的痛。回到家后,强烈的反差,往往让他们倍感失落。要想进一步走进老人们的内心,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精神慰藉,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工作突破口。

    韩淑英个案对象之一W阿姨已经60多岁。她年轻时离异,独自一人拉扯着独生女儿生活。女儿长大后成家立业,生活刚刚向W阿姨绽放了一点点色彩,独生女却在30岁出头的年纪因病去世,仅有的外孙也被女婿带到外地,很难探视。独自生活的W阿姨家里贴满了女儿和外孙的照片,整日以泪洗面,不愿出门。如今,经过小韩几个月来有针对性的个案辅导,W阿姨的精神状态已经有了明显好转,她还参加了一次短途旅游,并主动邀请小韩和同学们到家里过元旦。

    如今,在“人间大爱”的档案上,人间大爱服务中心已相继服务过32户失独家庭,达60余人。越来越多的失独老人从虚拟的网络线上走到线下,从隐秘走向公开,越来越愿意与他人进行直接面对面地交流。

    社会工作者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成为案主的“使能者”,帮助案主挖掘潜能,使其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袁迪和小伙伴们发现,抱团取暖现象在“失独”老人群体中较为明显。针对这一情况,她们特别运用社会工作中团体工作的技巧,将愿意主动改变的老人组成团体小组。几次活动下来,越来越多的失独老人不再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在温暖、安全、互助的小组环境中,他们不需要去躲避异样的眼光,老人们在袁迪她们的带领下相互倾诉聆听、宣泄情感,互相分享处理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互相理解和体会彼此的感受。渐渐地,老人们学会理性地管理情绪,愉快地互助合作。在互助他人的同时,老人们内心的“创伤”也在逐渐愈合,他们的潜能在逐渐被激发,人际关系网络在重新建立,老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不知不觉中重焕光彩。

    “我自己身体不好,家住得也比较远,要转两次公交车,但每周我都愿意过来参加活动,就想跟大家聊聊天,听大家说说。在家整天闷着太难受了,我孩子没了10年了。我听说有这样的一个组织后,就自己找过来了,在这里参加活动挺好的,大家都一样的,能互相理解。”W阿姨说。

    袁迪说,如今她们的很多工作都从最初的组织者变成了协助者。由失独老人自发组织的失独妈妈合唱团每周的活动都办得有声有色,他们还积极策划失独老人集体户外远足、周游列国、去社区和救助站做义工,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但让同学们感到开心的是,半年过去了,从“人间大爱”走出的失独老人愁容少了,笑容多了,他们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排斥外人。“人间大爱”所在社区的居民们经常感慨地说:“看看这些老人现在经常聚在一起唱唱歌、上上网,时不时还出去旅个游,和普通老人没有区别啊。”

    如今,活力、激情已重回“人间大爱”。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悲伤过后的平静,往往更为坚强。

    在“人间大爱”从事社会工作的学生已经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更多的是带着师弟师妹们熟悉这项工作,将这份人间大爱传递下去。然而对于袁迪、何晓航、韩淑英、张莹这几个年轻人来说,正如失独老人对她们的喜爱一样,她们也已经和这里的老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袁迪认为,如果说老人是家庭的重要财富,那么这些失独老人在经历了人间最伤痛的悲伤之后的坚强,则是整个社会弥足珍贵的财富。

    张莹说,做这项工作之前,曾以为每天面对的都是悲伤和眼泪。没想到,真正走近这些老人,却发现他们身上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宽容和对他人的体贴。Q奶奶拉着张莹的手说要给她介绍男朋友,Z爷爷则经常针对张莹的职业规划,提出中肯的建议。“跟他们在一起,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啊。”

    何晓航承担的有关失独老人的课题已经接近尾声,但她仍然坚持定期拜访Y奶奶。课题研究和专业服务的结束,却似乎打开了小何和Y奶奶交流的另一扇门。小何说,无论是和老人聊起沉甸甸的往事,还是对生活和对社会的感悟,甚至对未来生活的困惑,老人总能带给小何更深沉的体验。

    “和这些老人接触久了,会发现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非常的‘酷’,他们经历了大灾大难,会更加温柔地去包容身边的人和事,他们往往比年轻人更像一个年轻人去生活,我们从他们身上更多感悟到的是一种灵性。所以我觉得,社会工作是一个很具有灵性的专业,很多东西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而需要用心去感受,和这些老人相处会觉得很真……”何晓航说。

    据测算,时至今日,全国约有1500万失独老人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有的离群索居、独自疗伤,有的健康状况不佳、生活困难,却没有人来照料,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

    采访临近尾声,袁迪和小伙伴们说服务失独老人的这项事业任重而道远,如今已不断有新同学加入到“人间大爱”,来续力这份可贵的人间真情。她们希望,失独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能真正绽放出动人的“晚晴天”。

审核:

校对:

编辑:赵烨烨 丁晓蕾

阅读次数:25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