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教学是辆上山的车 要科学地领 要用心地推”

2014-11-06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走进教务处处长王恬教授的办公室,三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备忘”摆在桌上,他招呼我们先坐,说刚给学生上完专业课,喝两口水就来。

    “8:30-10:00,××学院教改情况调研走访;10:15-12:15,××专业课;13:30-14:30,××课程教学改革会议;15:20-17:00,××实验室指导××实验和××论文……”

    如此紧凑的日程表是王恬惯常的工作节奏,身兼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数职的他,每天要在不同角色间完成身份转换。在前不久落幕的“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王恬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接受表彰,他和范红结教授等主持的“‘三结合’协同培养动物科技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一名教师,完成好其中任何一个职责都非易事,而他,是通过怎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这三者相互融通,又是凭借什么力量与智慧的加持,将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使教学服务深得人心? 

    一、 谈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就是要学生和老师都‘动’起来”

    “我们要培养的是将来能引领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践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既要有知识,更要能动手”。

    1998年-2009年,王恬担任我校动科学院院长、动物教科学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在主持动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王恬深切地意识到,课堂与实践分离、校内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不够,是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的改革就是从问题着手,搭建平台、创新体系,将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产业集训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让学生和老师都‘动’起来。”

    改革从动科院的动物生产(养殖)类课程开始入手,原来在黑板上讲授的养猪、养禽、养羊牛等课堂被搬到了“畜牧生产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协同开展“1+1现场教学”,白天讲课、晚上实践,1单元理论,配套1单元实践,学生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生产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给小猪剪尾巴,高密度的养殖环境导致刚生下的小猪挤在一块,相互咬尾巴,过去在课上光听老师讲,没啥认识,现在企业技术人员现场示范、讲解,我们2-3人一组,一个抱小猪,一个剪尾巴,一天下来手法就熟练了。”动科院学生聂聪接受采访时说。

    动科院党委副书记於朝梅告诉记者,该院60%的毕业生会走向生产业一线,实践经验的积累至关重要。“三结合”教改方案实行后,在总课时中,学生的实验实践份额增加了近30%,毕业实习提前了1个学期,与专业生产实习衔接,学生提早进入一对一导师指导阶段,增进了与实习单位的相互了解。

    “在学生动起来的同时,我们的青年教师也动起来了,”王恬介绍,很多青年教师是科班出生,博士毕业不久就走上讲台,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教养猪的人不会养猪,这可要不得”。“1+1的现场教学模式”的模式,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带动青年教师,丰富其在实践一线的教学经验。

    与此同时,面向师生开放设立“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项目”,通过项目引导教师教学改革,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内容的相互转化。承担项目的教师带着学生一同开展实验研究,一边递交实验方案,一边在实践中探索,一边将可行的方法形成实验/实践方案,成熟后编进实验教材。3年多来,通过项目带动孵化了将近1500个教学实验。

    二、 谈行政工作:“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是要‘用心’的”

    “我的成绩可以刷分了?!” 南农大经管学院大三学生任洲欣喜万分,对于准备出国读研的他而言,之前正在为GPA不高而发愁。

    2014年9月1日,学校发文《南京农业大学本科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其中有一则新规,学生成绩档案分为学习过程成绩档案和毕业成绩档案,后者选取学生修读的每一门课程的最高成绩以及相应的GPA,该档案用于学位资格审核、就业、出国等,这则规定令任洲这样的学生非常振奋。

    王恬告诉记者,为酝酿这项改革,走访了多所兄弟院校,前后调研时间1年多。新的学分制管理办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校内的评奖评优参照第一次考试成绩,校外的就业和出国,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出一份更加漂亮的成绩单。
 
    “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必须‘用心’。” 在王恬看来,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有时刻想着为学生做事,才能做好很多事。

    这样的理念渗透进了日常工作的点滴,也为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股新风。2014级新生拿到新版的“新生学习指南”后,大呼“惊艳”,除去精美的外观设计,其最明显的特色来自于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定位给出的个性化引导,分列出“我要成为科学家、我要境外留学、我要申请免试读研、我要当创业先锋…… ”的不同章节,打破了以往大而化之的发文罗列,条理清晰、内容贴近,引导学生一入校就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有清晰的规划。
     
    自2009年担任学校教务处处长以来,王恬主持修订的《本科教学工作年报》,一年一本,从封面设计到内容编排,都一一把关。他还组织将老师们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集结成册,汇集成《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集》进行出版。两个系列的册子,一个针对学生、一个面向教师,同一装帧蓝、绿不同颜色,王恬说,这是寓意“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提供用心、贴心的教学服务之外,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服务的效率,是教育管理人员同样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4年起,卫岗校区教学楼和行政北楼入口处,赫然站立了两只“小青蛙”,走近一看,原来是成绩单打印自助终端,学生只要放上校园卡,“青蛙”嘴里就会吐出盖有教务处公章和防伪水印的成绩证明了。

    2010年,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全面实现“智能化”,重装系统后的智能教室,教师只需插入一卡通,便可以拨通IP电话,连接到学校的中央控制室,远程解决问题。王恬告诉记者,以往遇到多媒体打不开等技术问题,需要跑上跑下,寻找管理员的状况一去不复返。升级后的中央控制系统,已迎来了100多所高校的参观、借鉴。

    三、 谈教书育人:“教师最大的幸福在于把自己的能量传递出去”

    熟悉王恬的人都知道,他的办公室常常是最早亮灯、最晚灭灯的。身兼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的他,工作量几乎是普通教师的4倍。

    在学生的印象中,王老师是学院里走路最快的老师,但“擦肩而过”的他会主动和学生打招呼;王老师的办公室是“移动的”,在火车上完成教案对他而言是常有的事儿;王老师很“神”,刚结束10多个小时的旅途,又见他神采奕奕地站上了讲台……   作为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老教师,王恬一直身体力行为本科生授课。他认为,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本义,这既能将名师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又能使具有丰富经验和人生积累的资深教授与青年学生产生沟通与共鸣,交换不同人生阶段的收获与感悟,激发学生对科研和人生的探索。

    尽管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素材和教学经验,每次上课前,王恬都要根据选课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备课,每年展示的PPT 也从不重样。“这样才能把学术前沿最新鲜的东西带给学生,把行业发展最新的动态告诉学生”。

    董丽从本科起就是王恬的学生,明年6月博士毕业的她,说起恩师,翻出了一本通讯录,“这是从王老师实验室里走出去的学生,王老师按照不同的学历和省份,将学生的联系方式记录在案,他常说,我们的实验室就是一个Family,这个小册子就是维系‘家族成员’的纽带。”

    董丽所说的Family,是王恬带领的动物营养生理调控研究室,室内显眼的位置贴有一张图,上面记录着每个曾经在这里学习工作过的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情况,学生看到差距了,就要奋起直追,“家长”王恬倡导的科研氛围是,既要“比学”,也要“赶帮”;“为别人鼓掌,为自己加油。”

    这个实验室从不用硬性的考勤制度来约束研究人员的作息,而是通过研究生的每月报告来跟踪指导,“家族成员”每年的学术活动与科学研究都很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室10多年来发表论文500多篇,是个高产又高效的Family。

    翻着手里越来越厚的通讯录,王恬心生感慨:“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在于把自己的能量传递给学生。教学,就是辆上山的车,我们既要在前头领着,也要在后头推着。但在前头的时候,方向不能错,要科学地、有序地引领;在后头的时候,用力不能急,要用心地、注意方法地推动”。

审核:

校对:

编辑:谷雨 赵烨烨

阅读次数:46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