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科研新手的探索之旅

2014-10-10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在校园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绝大部分时间都钻进实验室,外界的喧闹嘈杂与他们全无关系,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显微镜下的那方小天地。在外人看来,他们生活的每个日子似乎都是简单的重复,但对他们而言,科研的奇妙就在这方小天地中。冯致科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发现的喜悦
    冯致科是我校植保学院植物病毒学实验室中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他和实验室的同学们一起,在导师陶小荣教授的指导下,致力于探索解析病毒蛋白的功能与病毒的致病机制。
    植物病毒学研究是冯致科钟爱的专业。这份钟爱给了冯致科认真钻研的动力。在本科阶段,别人读起来有点枯燥的理论课本他啃起来津津有味,科研训练他也驾轻就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成为2011级直博生,进入植物病毒学实验室,开始进行植物病毒病害方面的学习和探索。
    刚开始,他采用细胞生物学的手段,去阐明病毒移动蛋白(对其在植物组织中移动起决定性作用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和运动特性。在不断的试验中,他需要用荧光显微镜反复观察移动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思考实验的结果;同时也试图观察病毒的其他蛋白。三个月的试验一直都没有新的线索,他只好不断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偶然的观察中,他发现,病毒的外壳蛋白,是一个组成病毒颗粒的蛋白并参与病毒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竟然可以在细胞中快速地运动!他连夜与导师讨论并查阅文献,发现这有可能是植物病毒外壳蛋白的一种新功能。一百多个日夜的投入终于有了回报。这一天,他彻夜难眠。
                                           
验证的紧张
    偶然的发现需要用科学的数据验证去支撑。植物病毒外壳蛋白运动功能的发现,让冯致科和导师很兴奋,他们开始准备进行紧张的设计和试验。
    为了阐明外壳蛋白的亚细胞特性,他经常需要连续一整天在显微镜下进行寻找和观察,新奇的发现让他忘记了眼睛的酸涩和腿脚的麻木。实验的过程是艰辛和枯燥的。好在有陶小荣老师的鼓励,陶小荣还时常陪他一起观察,边观察边讨论,共同见证一个个的运动瞬间,最终证明病毒的外壳蛋白在细胞内由微丝与内质网组成的网络中高速运动,这是植物病毒外壳蛋白的新特性。
    为了进一步证明外壳蛋白运动所具有的生物学意义,冯致科潜心寻找实验所需的技术方法,制定实验策略,用严谨的逻辑思维规划出详细、准确和科学的实验过程,证明微丝对于病毒的侵染是必须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好像是在和时间赛跑,每天奔波于实验室、食堂和宿舍,有不懂的地方马上查找相关文献,并与导师沟通交流。一个个方案不断优化,一个个方法不断更换,一个个实验不断重复,小小的实验室承载着他的希望,在梦想星空的映照下,他不断前行。
                                           
发表的艰难
    几经周折, 论文初稿完成了。但是冯致科万万没想到,对于一个科研“新手”来说,与研究的过程相比,论文的发表过程似乎更为艰难。论文初稿所需的实验,他用半年时间做完;而论文的投稿发表,他用了整整一年。每一次他满心期待地投稿,得到的却都是拒稿意见。不过,只要主观够努力,失败的道路也能通向成功。在导师的帮助下,面对各种杂志的诸多修改意见,他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实验室去补充实验,完善数据。十个月后,他将又一次修改好的文章,投送到了《New Phytologist》(影响因子:6.736)。也许经历了太多次拒稿,这一次,冯致科把邮件发出去后,已经不再像前几次那样惴惴不安地期待了。意外的是,40天以后,他接到了编辑返回的审稿人意见,三个审稿人都给了非常积极的评价;再次补充实验返回编辑后,文章很快被接受。冯致科回想整个过程,只觉“艰辛”和“幸运”。他说,在整个过程中,陶老师一直在用近乎严苛的标准要求他,感觉很艰辛;但也正是导师这种严格的要求,才能让科研的成果经得起推敲,在陶老师手把手的教导和鼓励中,他成长得更快,这又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科学研究的征途永无止境,冯致科又开始了新的试验,他将在植物蛋白运输与降解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对他来说,这545个日日夜夜不仅是他科研生涯的一段难忘的时光,更将是一个新的起点,等待他的将是更多的攀登。

审核:

校对:

编辑:梁丽婷 赵烨烨

阅读次数:20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