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慕课:信息时代教育模式新体验

2014-05-04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MOOC(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简称,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慕课整合了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呈现工具资源的多元化,集中了海量丰富的课程资源。

    4月22日,我校召开了一个有关慕课的专题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首批使用慕课的高校教师代表,以及我校各学院分管教学相关领导、教学秘书,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校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等汇聚一堂,热烈研讨。慕课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将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近日,我们采访了学校相关部门。

慕课来了

    和传统课程每次只能面向几十个或者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学习者动辄上万人,只要是有兴趣的人,不分国籍和地点,只需要注册一个邮箱,就可以参与学习。它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全球各地的学习者可以依据自己情况,自主安排学习。

    不仅如此,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随时与教授和其他学习者实现在线交流,并且依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支持为自己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视频课程被制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学习的过程就像体验游戏的通关设置,在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评估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2012年,慕课在美国兴起后,短时间内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百万人注册。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先开始使用慕课模式,同年9-10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面向全球分别开放11门和5门课程。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于2013年7月开启慕课模式。更有许多学校倾向于应用MOOC授课方式,开发应用校内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课程,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

    有人说,慕课对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有人认为,在大学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组织、学分互认、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教学主体的“翻转”

    利用“慕课”的平台,可以在全球的课程资源中实现资源共享。而大学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慕课不同于以往的网络课程,如果说后者是仅仅停留于“呈现”,前者则更重在“使用”。慕课时代的“混合式教学”,成为国内主要高校不约而同的探索方向。“慕课”的优势在于互动性更强,“慕课”的出现,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改革的可能——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线“听课”,作为课程互动的主体,提出问题,分组探讨和分享,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点的渗透,体现了一种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相反的“翻转课堂”。

    教务处处长王恬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慕课来袭,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教育工作者要冷静下来,认真反思。一方面,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面对更多学生的提问,问题可能涉及学科领域的方方面面,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的分散,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辅导,怎样组织教师队伍满足全天候的“在线辅导”也对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慕课时代的教学模式转变,将会倒逼大学教师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完成角色转变,从知识的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这也是慕课时代学习效果的保证。

“高筑墙、广积粮”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整个国家、各个高校的同行都在探索,没有现成的样本可以借鉴。”

    慕课来袭,我校积极应对。王恬说,可以预见,慕课带给国内教育同行的冲击和改变将是十分大的,而这种冲击和改变究竟如何是不可预见的。对此,学校要求,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参与,积极推进相关调研和规划。

    实际上,学校层面的部署去年就已经开始了。2013年,学校启动构建100门校级网上资源共享课。由学校遴选并立项资助一部分课程实现网上资源共享。其实,这也是学校在为启动慕课建设做储备,“我们这是在‘高筑墙、广积粮’,”王恬风趣地说。
所谓“高筑墙”,是学校的管理者和每个教师要进行观念的转变。王恬说,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学校已经出台措施鼓励教师投入到这一探索性的工作中去。一方面,要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培训,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思路,适应慕课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主干教师和助教团队。

    所谓“广积粮”,则是课程资源的积累。在网络课程方面,我校既有学科优势,也有深厚工作基础。“十一五”以来,学校已建立各类国家精品课程49门,在线课程1261门。未来建立慕课,可以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切割和编辑,是宝贵的原始资源。

    2014年是南农的慕课“元年”。有人担忧,未来慕课会不会取代传统的大学课堂。王恬认为,只要我们对慕课有了充分的认识,把握好选择什么,建设什么?应对慕课的到来,我们就会有更坚定的自信和更乐观的态度。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将来教学改革与教育信息化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我们占据慕课课堂的主动权。

审核:

校对:

编辑:梁丽婷

阅读次数:16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