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读书,不需要理由

2014-05-04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2014年,有一项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中国人一向是好面子的,然而这个数字,难免让好面子的中国人脸红,让这个拥有几千年悠久文化历史,并且今天正在各个领域阔步前行取得不俗成就的民族尴尬。

    其实,历史上,华夏民族是个爱读书的民族。中国人的四大发明里,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最引以为豪的成果。“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是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更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让人心生敬畏。

    那么,是什么让今天的中国人离开书本,阅读的习惯去哪儿了?

    “太忙了”“压力大,没时间”……除了工具书、各类备考书,以读书为目**“读书”排在了人们日程表的最末端,并被一再压缩。对一些人而言,阅读最终也只停留在移动终端的“碎片化”和“浅阅读”。

    实际上,读书是人生成就的基础,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不爱读书。

    习近平经常在不同场合提到自己对读书的体会,他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16岁的时候,在黄土高坡上开始知青生涯。那个时候,“爱看书”“好学”,就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最深的印象。他们记得,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2013年青年节,他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读书,不仅能增加知识,赋予人思想的厚度和思考的深度,也是一个人开拓人生、战胜磨难的资本。比尔·盖茨,每年至少两次闭关读书,阅读就像是给赛车加油一样,每每给他下一次启程的动力。金庸当年在香港办《明报》,执笔写社评,预测时局每每中的。有人问他奥秘何在,他轻松回答:“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了解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也按这个规律来的”。

    有这么一个故事,三个人在砌一堵墙,有个人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第二个人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第三个人说:“我在建造一座美丽的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还是农民工,第二个人成为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变成了市长。这三个人的区别在于,他们各自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眼界和思考。而这些,只有读书能够获得。

    习近平主席说过,通过读书“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获得愉悦、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日理万机的国家主席尚且能抽出时间来阅读,匆忙的你,拿什么理由不读书呢?

审核:

校对:

编辑:陈洁 丁晓蕾

阅读次数:16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