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创新模式 搭建平台 为服务“三农”再立新功

2011-05-18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编者按: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学校”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创新科技推广模式,做大做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重点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校企合作新思路、服务”三农”新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服务水平。近日,本报记者就产学研工作中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产学研合作处处长陈巍。
 
    记者:产学研合作平台是产学研工作的基础。请您回顾一下“十一五”期间,我校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上有哪些创新,分别取得了哪些成绩?这些平台的建设对于我校产学研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陈巍:“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积极同地方政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与地方政府组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与常州、宿迁等地建立南京农业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在四川、云南、海南和江苏省的常州、连云港、张家港等地建立10多个专家工作站;与企业围绕作物育种、食品加工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医(兽)药等新兴产业建立专家工作站、校企联盟和技术参股企业等,进一步完善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互动机制
    借助以上平台,我校与地方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利用教育部农林试点基地建设500万元经费进行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和运行、申报成功的技术转移中心以及200万元的建设经费,技术参股企业的大平台等,加强了我校对外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显示度,得到了媒体和上级领导的好评。
 
    记者:产学研合作平台是连接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的桥梁与纽带。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在加强学校与企业、地方合作的平台建设方面还有哪些思考?
   
    陈巍: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比如校地研发中心、校地研究院、技术参股企业以及研发中试基地等,为此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三大块工作:
    首先,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核心和牵引,充分发挥政府背景和企业化运作相结合的作用;实施有效的资源整合,利用建立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依托研发中心、研究机构和企业来凝练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使科技创新项目研发成果能够进入产业化阶段。
    其次,要充分利用白马基地,筹建我校的大学科技园。这个科技园应能充分展现我校的技术和成果水平;同时,要为从事研发的教师提供资金支持,筹措建立学校产业化研发中试基金,在科技园区内建立企业孵化器型机构(公司),争取让我校大量技术成果的“半成品”成功转化为“成品”。
    第三,就是积极参与地方一些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园区建设,通过校企联合,利用学校技术优势,在推进示范性科技、科教型园区的建设中探索“合作、共建、共享、共赢”的机制和途径。
   
    记者: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五年内,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达到1亿元以上,利用学校资源经营性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要实现这些目标,您预计将会遇到哪些困难?对于克服这些困难将采取哪些措施?
 
    陈巍:这是一个整体的目标,在此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目前,主要问题是技术成果少,或技术成果成熟度不高,实用性不强,科研选题与生产结合不紧密,其中来自生产实践的选题太少。另外,还存在科研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外科技服务工作体外循环现象严重;缺乏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队伍;学校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不够等。
    对此,我们希望在“十二五”采取有效的措施,要从思想上和认识上强化开发研究,特别是对于“下游”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要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与人财物的资助,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改变教师认为论文发表了,研究就做完了,不愿继续往“下游”走的现状。同时,加强我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队伍建设,规范技术合同及其经费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努力,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达1亿元以上应该没有问题。
    教育部在校办产业发展方面“十一五”主要是抓规范化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在完成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鼓励积极发展校办产业。预计“十二五”期间,我校的参股企业应该会有比较好的运行,如南农高科、江苏新天地、神州种业、动物药业、景观设计研究院等。而服务性企业还需继续努力,如翰苑宾馆、兴农公司、科贸公司等。要完成经营性收入5000万元以上困难是有的,但我们通过加强与参股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对学校派往参股企业的董事、监事人员管理,使得这些人员切实担负应尽的责任;特别是通过培育发展条件优质的科技企业1-2个,加大扶植力度,同时给予技术参股团队相应的激励;筹措学校产业化研发中试基金,使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能从知识形态向物质形态转化,提高技术转让和股份作价的**,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记者: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将如何建立完善的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服务社会的工作中来?
 
    陈巍:我国的高校投资主体是国家,所以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国家的需要,但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影响的需要。我校历来也非常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在”十二五”期间要保持我校科技推广和科教兴农的亮点,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创新改革:
    首先,创新人才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队伍。我们希望“十二五”在队伍建设上尝试“123工程”,即在全校建立一支10名教授、20名副教授、30名中级职称教师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推广型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将是我校社会服务的主力军,是提高我校产学研工作的显示度和实效的关键。队伍的组成由个人申请与相关组织推荐相结合,由学校相关部门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全盘考虑,学校给予社会服务教师工作量认可,同时提出相应的考核办法,其待遇应与学校同等职务(称)相同。
    第二,完善政策机制。学校继续出台具体政策,把到基层参加至少2年的服务作为干部提拔、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由组织和人事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与。
    第三,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设立科技推广与研发基金,采取学校投入与争取政府、民间和企业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为学校社会服务工作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记者:产学研工作与科技历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十一五”期间,我校依然存在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有距离,科研导向呈现出“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这对成果的转化也必将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陈巍:以上问题的存在是与我国的科技环境以及科研体制分不开的,这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不是我校独有的,如普遍强调SCI论文、成果鉴定等。“十一五”期间,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在抓产学研合作工作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对外科技服务工作有一定的起色,但同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主体是人,即专家,客体是物,即技术成果。成果转化度的关键是调动专家的积极性,推出更多的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是前提和基础。因此,“十二五”期间,学校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制订一些制度和措施。学校职能部门将积极宣传并极力推动学校出台一系列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措施,同时提高部门管理人员自身的服务水平。
  
    记者:教育部已明确提出,今后学校不再以资金和设施注入企业,科研成果将以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成果投入、利润分成等方式注入企业,这将会给创办和改制企业时寻求合作方带来一定难度。针对这一困难,产学研合作处将如何应对,如何继续扩展校企合作之路?
 
    陈巍:我校所属企业是应教育部要求,从2006年开始逐步进行改制的,其目的一是建立“防火墙”,防止由于企业经营问题给学校带来麻烦,甚至给学校带来重大损失;二是通过企业改制,可以吸引社会资金、资源,企业投资结构多元化,使得企业做强做大。但教育部要求高校投资企业主要以专有技术投资入股,不赞成直接投资金,这就给企业投资带来了限制,特别是由于投资企业股份比重偏小,而直接导致对企业管理话语权的减弱。
    对此,我们认为,一是要利用学校强大科研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自主创新,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二是要高起点、高要求选择一些较大型的企业进行合作,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三是要利用好学校经营性资产。
    此外,我们还总结出几点在校企合作中值得注意的地方:今后一定要慎用“南农”作为公司的商号,如果使用,学校必须对所投资企业拥有一定的股权份额和高度的话语权,以免给南京农业大学声誉带来不好的影响;学校派往参股公司的董事、监事一定要切实担负起责任,要按照《南京农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派往投资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规定》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职能部门、派往的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要与所属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必须限期整改;对企业投资要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对一些管理乱、差、不听劝告、无经济效益的企业要坚决依法退出。
 
    记者:作为农业院校,服务“三农”是我校的职责与使命,“十一五”期间,我校在科教兴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十二五”期间在此方面,产学研处还有哪些具体的考虑?
 
    陈巍:确实,作为农业院校,我校历来重视服务“三农”工作,也取了一些显著成效,在科教兴农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为高校服务“三农”树立了榜样,我们的工作在部省领导批示、新闻媒体报道、上级部门表彰、农民群众赞扬、内参简报刊载,论文建议采纳等都屡有体现。应该说,这些成绩提升了学校服务“三农”的水平,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了我校服务社会影响力。特别是科技大篷车、“双百”工程等一系列服务“三农”精品工程的创建,不仅为地方和高校树立了榜样,也通过打造品牌工程,为学校争取项目和经费做出了贡献。
    “十二五”期间,随着农村规模化生产和高效农业的推进,一家一户的技术传授模式和技术推广“游击战”战术已明显不足。为此,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将主要以“专家工作站”的形式进行社会服务,实行阵地战并进行项目式管理,让我校的专家不仅出技术、还要让其技术物化,如土传病害防治中的有机肥产品、设施园艺中的新技术、设施和作物新品种等配套服务,同时以项目形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我们主要通过“123工程”队伍建设,专家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研发中心和参股企业的平台建设和资金保障三大措施,确保我校“服务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审核:

校对:

编辑:黄文昕

阅读次数:30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