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

2011-05-18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学校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现在学生上小学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在这样一个话语体系里,根本没有培养人的问题,没有为生活作准备、为终身发展作准备的问题。当前我们的教育本身并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相反,学习脱离了生活和人自身的体验,学习就是枯燥的,学生还能有什么兴趣?学生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是什么,比如他在课堂上突然解开了一个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学习兴趣立刻就可以调动起来。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下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工作之后挣大钱才快乐。为什么孩子们感觉到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最累,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生活有很大的距离,都是和自身体验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与之相应,当前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多是系统体制下的压力,而不是内心自我成长需求所带来的压力。考大学是为了什么?不少学生认为,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父母和自己过上好日子,而没有把自己将来的事业同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没有对国家未来的关心,更没有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种教育缺失之后,他们没有自我内在发展的动力,所有的压力都是来自于学校、教师和家长强加的通过考学改变命运的压力。

    当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这样的人才培养就是非常值得忧虑的。“有大德才有大智慧”。大德是什么,是国家情怀、社会情怀、人类情怀,没有这种大德就不会有大智慧。情怀和境界是决定人生和事业高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所谓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在我看来,就是要唤醒学生内在的追求。没有内在人格、自我意识的觉醒,外在的所谓各种压力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所起的作用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就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是极其有害的。

    我认为,应该改变目前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状态。所谓改变性质,是指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什么重?因为学习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改变结构,就是学习内容不能是单一的,必须是多元的。既有书本学习,也有实践学习;既有课堂学习,也有校外的学习;既有制度化学习,也有自主的学习。改变状态,是指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兴趣的、有效率的,没有兴趣、没有效率的学习负担是无意义的。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不是减轻负担,而是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状态,让每个学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饭、睡眠、交际之外,都能过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生活。因此,谈到减负,只做“减法”、没有“加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要减学生过重的、单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同时要增加学生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读书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学生最重要、最宝贵的学习素质,是引领、促进、保障学生有效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品质;独立性,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对生活的自主处置能力、对问题的自主判断能力,等等;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对家庭所担负的自我使命。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最大差别。而这三个要素又恰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

    (作者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

审核:

校对:

编辑:黄文昕

阅读次数:28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