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夯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基石

2011-05-18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编者按: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三大重要职能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南京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把人才培养定位为学校的根本使命,把提高培养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承担“本科生培养体系完善计划”的校教务处处长王恬教授,请他来为我们解读“十二五”规划本科教学工作的相关目标和要求。

   

    记者: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请您简要回顾一下”十一五”期间我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取得哪些成绩,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王恬:“十一五”期间,学校始终将本科教育教学作为立校之本,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紧紧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战略主题,全面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精品课程27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70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4月学校再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 年、2010年分获“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教育部•中华诵窑经典诵读活动示范学校”称号。

    尽管”十一五”期间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建设与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面对其他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水平与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按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定位的要求,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与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尚不够适应,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创新型拔尖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是教师投入本科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进一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教学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校、院两级教学基础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四是本科教育教学的国际化需要进一步拓展。

 

    记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 您个人对此如何理解?我校前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会有哪些举措?

 

    王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其中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003年,我校在《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中就已确立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初步构建了适应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基石,关系到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我校”十二五”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构建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必然成为学校下一步努力探索与实践的关键。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构建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先后开设了“经济管理强化班”“农学强化班”“动物健康与生产强化班”“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和“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班”,在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对单一,仍不能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需要,这已成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积极探索与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我校“十二五”本科人才培养建设规划,学校将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求相适应、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来说,我们将根据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资源现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本着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探索”四六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大部分构成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块,实现差异化分类培养。在“四六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大约40%的学生进入专业学术类学习平台,大约60%的学生进入复合应用类学习平台。本科生一年级使用统一公共课教学平台,二、三年级进入专业培养教学平台,三、四年级进入个性发展教学平台(五年级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实践教学平台)。在”四六制”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中的专业学术类学习平台中,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与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实力雄厚的优势,通过设计与开设系列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强化实验、科研训练与SRT,探讨本硕课程贯通等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改革,使大约40%的学生在科学思维与科研能力训练上获得更多的锻炼,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生源与保障。我校”基地班”与“金善宝实验班”(原“强化班”)的设立与专门人才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是对专业学术类学习平台建设的探索与丰富。在复合应用类学习平台中,则需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的特色,通过开放选修课、就业创业训练、实习实践与SRT锻炼、跨学校、跨专业选修、辅修专业与双学位培养等,使大约60%的学生在职业技能与社会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多方位的锻炼,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与行业发展骨干。

 

    记者:学校”十二五”规划指出,要继续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您如何评价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十二五”期间学校有哪些具体措施来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王恬:实践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知客观世界、提炼客观规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坚持走质量内涵建设之路,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近年来,学校通过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在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完善学生课外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但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校实践教学改革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开拓新思路,发掘新途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十二五”规划对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将充分利用科学研究优势,构建“三层次四平台”的实验创新训练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学校的高水平师资、学科、科研基础条件,构建基础型、综合型和创新型“三层次”实验,形成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与创新训练实践“四平台”的多元化实验创新训练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能力是学生从事创新探索的基础,实验训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措施。在构建“三层次”“四平台”实验创新训练体系中,我们将探索率先在”基地班”与”金善宝实验班”全面调整与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比例的实践;充分利用学校科学研究优势,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来达到促进科研向教学渗透,营造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环境;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各类实验室,探索跨学科专业的学生体验创新思维的冲击与交流,开设小论文和小设计训练,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与施展才能的平台。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依托我校已建有的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各学院设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提高开放度,承担“问题-合作-实践”的实验与竞赛训练,形成一批高水平实验教材与实验教学成果;优选一部分“基础+平台”型实验(如理化基础课、动物与植物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程序创新,逐步构建我校的创新性虚拟实验室,深度、立体、虚实结合地利用我校现有资源,建设与发展适合我校校情的大学生实验创新训练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优势,主动对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在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和优势学科资源的同时,积极挖掘社会资源优势,突破第一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打通社会、科研、教学资源利用的通道,探索在第一课堂、SRT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三个层面上,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的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学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促进人文素养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相结合,多方位积极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资助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RT)项目,近3年学校、学院、导师共投入500多万元,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开展SRT项目中,让学生个人或团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并完成创新创业训练,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探讨SRT项目与相关社会创新活动链接,改革SRT结题评价方法,鼓励高水平教师担任学科竞赛指导教师,依托学校的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素质教育基地、科研基地和教师科研实验室,形成以指导教师为核心、以实践基地为平台、跨学科自主组合参与的”问题-合作-实践”竞赛训练模式,为学生成长与成才提供舞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记者:教务处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管理单位,作为教务处处长,您能谈谈对此的理解吗?“十二五”期间教务处将如何进一步扮演好这个角色呢?

   

    王恬:的确,教务处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我们深知所肩负的责任。教务处的职责不仅仅是教学管理,还包括为全体师生员工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自2009年我从学院调到教务处工作,我就一直对处里的同志们强调这两点,而且全处的同志们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几年来,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更新。例如,在硬件建设方面,最近几年,学校投入上百万元改造了109间多媒体教室,并利用教育部修购计划,初步完成了教室多媒体集中控制与服务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显著改善了教师的授课环境。在软件建设方面,结合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先后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课程中心”、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教学和管理系统,方便了广大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同时也让学生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余能够有更多的自学途径以及与教师的课外互动交流机会,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十二五”期间,教务处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在巩固“十一五”期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强化质量意识,着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具体来说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以人为本。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努力体现人性化管理。在具体措施上,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的学分制运行机制。同时,进一步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重要指导作用,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导师重点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学科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爱好特长,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长期的职业规划。

    二是强化服务。主要是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继续探索多媒体教室管理、教务系统、毕业论文系统、教学信息发布系统、课程中心、精品课程网站等本科教学信息系统的一体化方式,同时借助修购项目,不断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条件,包括教学实验室、公共教学平台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是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研究改革方案,加快教学综合改革进程,构建充满活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资助力度,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提倡用参与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是讲求实效。无论是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还是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都要进一步增强实效性。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服务,一切工作讲求实效,为确保全面提高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而积极贡献力量。

 

审核:

校对:

编辑:黄文昕

阅读次数:29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