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图片新闻

追忆我国土壤调查与制图事业的开拓者朱克贵教授

2011-05-17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王弋戈 谷雨 图片:

在南农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追求真理,致力于我国土壤调查与制图事业的探索;他不畏艰辛,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培养土壤学人才的事业上;他勤勤恳恳,为我校土化系的建设和发展尽心尽力,功不可没。他就是我校资环学院教授,中国著名的土壤学教育家、土壤调查与制图事业的开拓者朱克贵。19141月,朱克贵出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的他,在劳动中深知农业劳动的艰辛和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立志学农。1935年他如愿以偿,考入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进入大学后,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读书勤奋,学业成绩优良。

爱国的青年

有时候,人生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在他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了。在一片“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声中,朱克贵先生毅然决定暂时中止学习、投入救国救亡运动。他与宣家杰等同学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经过长途跋涉,抵达延安。经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半年后,于193810月回到自己的家乡,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寿县民众动员委员会,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他向当地群众积极宣传抗日思想,组织群众破坏敌人的公路、桥梁,拆除敌人的碉堡,配合地方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为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然而,这一切对于一个知识青年来说,变化无疑是巨大的,一直激励着他,让他不断奋进的是满腔的爱国热情。

不畏艰辛的学者

19395月朱克贵回到中央大学继续学业,1941年毕业后在中国地理研究所从事土壤学研究,1943年转入复旦大学,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助教。1952-1982年间,他先后担任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讲师、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南京农学院教授。在不断求学、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朱克贵潜心科研,孜孜不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了各种不同范围的土壤调查,朱克贵多次受命参加,为摸清我国土壤资源状况,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1951年,他担任东北土壤调查团副团长,针对甜菜生产基地的选择,在西辽河流域进行了半年多的野外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与黄瑞采、李扬汉等一起率领考察队进行了华南橡胶宜林地综合考察,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工作,完成了海南岛东北片的考察任务,为我国华南橡胶基地建设作出了贡献。1955年到1956年,他向委托单位提交了土壤调查报告和1/5万的土壤图和改良利用图,为制定淮河流域水利资源综合治理和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57年他接受江苏省农业厅的任务,进行苏南土壤调查,为之后的江苏省宁镇丘陵山区的农业规划和低产田的改良利用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4年因苏联决定帮助我国建一个大型国营农场,朱克贵和当时中国著名的土壤学教授宋达泉教授一同在东北进行土壤调查。经他的同事回忆,当时物质生活条件都极艰苦,所在农场地处三江平原,一望无际很少有居民点,没有旅馆,几乎全是草房,只有乡政府有几间砖房,都腾出给苏联专家居住。11月遍地积雪,大家都身着冬装,朱克贵虽是南方人却依然精神抖擞。经过一个月的野外作业,朱克贵将这次调查与教学相结合,后将总结材料刊登在中国土壤学会刊物《土壤通讯》(1955年)上。回校后,朱克贵将这些材料进行整理, 应用到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的教学中,编写出《土壤调查》和《土壤调查与制图》教材,为培养土壤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可敬的师长

在学生和同事的眼里,朱克贵是一位可敬的师长。在我校任职期间,他一直坚持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并曾担任土壤农化系领导工作,尽力打开局面、稳定教学秩序,为土壤学科建设作出了诸多贡献。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南京农学院土化系初步创建,他与黄瑞采教授一起,集思广益,与同事们商讨办学大计,共同研究如何培养土壤农化专业人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我校土化系成为全国同行业中办学方向明确、师资力量较强、办学条件较好的具有相当实力的单位。

朱克贵非常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为年轻教师争取研究经费,给他们创造进修机会,指导他们开展教学,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多帮助。他的一位同事回忆:“1980年春,我调到南京农学院土化系工作,担任土化专业的土壤地理学讲课任务。当时,我是第一次单独讲土壤地理学,这门课程要有对全国土壤的感性知识,我却一直偏于北方温带土壤地区工作,只有几个月备课时间,即要为土化专业两个年级三个班合班开课,在教学中我得到了朱老莫大的关心与支持。他首先安排老师帮助我对省内土壤进行感性认识。备课时他又向我推荐新出版的《土壤地理学》教材,开课以后,朱老亲自到课堂听课,并鼓励我‘就这样讲下去’”……

“学识渊博,功盖华夏,诲人不倦诵恩师曰光明磊落,淡泊明志,崇高风范称楷模。”正如朱老的学生在写给他的挽联中所提到的那样,朱克贵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土壤学的研究,奉献给土壤学教育事业,他是只知奉献、不知疲劳的敬爱长者,更是淡泊名利、风范崇高的高尚先人。

 

审核:

校对:

编辑:黄文昕

阅读次数:682

(0)